首页    前言  徐悲鸿作品  近现代书画家作品  后记 

您现在的位置: 前言

 

前  言

    宜兴徐悲鸿纪念馆座落在宜兴市宜城镇公园路亦园内,1985年7月19日奠基,1988年lO月26日建成开放。
    徐悲鸿(1895—1953),是我国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在我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
    徐悲鸿先生是宜兴屺亭桥人,自幼家境贫寒,9岁就开始随父亲徐达章学习书画。13岁那年,家乡水灾,他随父亲漂泊异乡,靠卖画为生。17岁时,由于父亲多病,他便挑起了全家的生活重担,同时担任宜兴女子初级师范、始齐小学和彭城中学的图画教员,奔走于宜城、和桥两镇之间。19岁那年父亲去世,他借债埋葬了父亲,赴上海寻求半工半读的机会,却流落上海,备受饥寒交迫之苦。后考入震旦大学,以稿费维持生活。1917年,他赴日本研究美术,仅6个月,便因生活困难而被迫回国。1918年,经康有为推荐,徐悲鸿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1919年获公费赴法国留学,考入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校,精研素描和油画,并先后赴德国、比利时、瑞士、意大利学习。1927年归国后,先后担任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平艺术学院院长。任上,他不遗余力地倡导现实主义艺术运动,并组织中国历代名画赴欧洲巡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抗战爆发后,徐悲鸿先后在重庆和南洋一带举行赈灾义卖,将卖画所得全部用于国内的抗日救亡运动。期间还创作了《愚公移山》等作品,激励中国人民坚持抗战到底。新中国建立后,他担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他不顾体弱多病,为新中国的美术事业日夜奔走,呕心沥血。1953年9月26日。在参加全国文代会期间,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逝世,享年58岁。
    宜兴徐悲鸿纪念馆自筹建之初,宜兴县政府便向各地的书画家发函征集书画作品,得到了大家的广泛响应和热情支持。先后有李安平、陈晓南、史公载、刘汝醴、周耀根等无偿向纪念馆捐赠了自己收藏了多年的悲鸿先生书画原作。吴作人、李可染、尹瘦石、孙其峰、关山月、沈柔坚、戴泽、沙孟海等许多著名书画家都向纪念馆赠送了自己的作品。至开馆前,纪念馆共征集到书画作品300多件,加上宜兴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提供的悲鸿书画原作及原悲鸿书画陈列馆收藏的作品,纪念馆共拥有国画、书法、油画、水彩画、版画、雕塑、刻纸、乱针绣等各类作品500余件。
    建成后的纪念馆为一座三层楼的现代建筑,建筑面积1 197平方米,陈列面积500多平方米,共辟有徐悲鸿生平事迹、国画和书法、油画和素描及当代书画家作品等四个展厅。
    第一展厅——生平事迹厅集中展示了徐悲鸿先生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珍贵历史照片100余幅,丰富翔实地记录了徐悲鸿先生为中国艺术事业孜孜不倦,努力奋斗,成就卓著的一生。
    第二展厅主要陈列宜兴馆收藏的徐悲鸿的书画原作和《愚公移山》、《九方皋》、《群马》、《风雨鸡鸣》等国画代表作的复制品。
    第三展厅展出了徐悲鸿先生的油画和素描作品。油画主要有《田横五百士》、《徯我后》、《月夜》、《箫声》、《廖静文像》等,这些作品造型生动,技法精湛,历史题材创作场面恢宏,意境深邃,是我国早期油画创作中里程碑式的作品。素描作品则在西洋画写生技巧中巧妙地融入了中国画的表现手法,使之不仅仅可作为绘画的素材,更是一幅幅完整的艺术品,显现了超凡的艺术感染力。 。
    宜兴徐悲鸿纪念馆开放十余年来,接待了大批海内外观众和许多党政要人及各界名人,如宋平、乔石、李瑞环、钱伟长、邓力群、虞兆中、范曾、廖静文、王学仲、钱绍武、钱君匋、吴青霞等。
    除固定的陈列外,纪念馆还经常组织举办临时性的艺术展览,近年来先后举办了《徐悲鸿书画原作展》、《悲鸿故乡风情油画展》、《徐悲鸿艺术研究会会员迎春书画展》、《李奇茂画展》、《张继馨画展》、《赵冷月、范扬、吴冠南书画展》、《李味青中国画遗作展》等各类展览100余个,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在悲鸿精神的感召下,宜兴的书画事业正蓬勃发展,各类艺术活动接连不断,艺术创作和收藏市场空前繁荣。宜兴,无愧为闻名遐迩的书画之乡。

    编者
2005年5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