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书画 > 书画文苑

【 2010年6月28日 】  关闭本窗口


追忆大师吴冠中(2)

(宜兴日报2010年6月28日专题)

求  真  惟  美    不  负  丹  青
——追忆中国当代绘画大师吴冠中 

大师生平

    吴冠中,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1942年毕业于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46年考取教育部公费留学,1947年到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学习美术。

    吴冠中1950年秋返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曾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吴冠中的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等。中国画代表作有《春雪》、《狮子林》、《长城》等。出版有《吴冠中画北国风光集》、《吴冠中画选》、《吴冠中油画写生》等。

大师语录

    我有两个观众,一是西方的大师,二是中国老百姓。二者之间差距太大了,如何适应?是人情的关联。我的画一是求美感,二是求意境,有了这二者我才动笔画。

    你一定要穿着大师的拖鞋走一走,然后把拖鞋扔了,在穿和脱的过程中,你就会找到自己。我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我的作品不是遗产,我的房子、钱你们可以分掉,但我的作品属于人民。 

    ——吴冠中

————————————————————

吴冠中先生在白金汉宫前写生

吴冠中作品《香江忆》(2004年4月6日)

    大师与世长辞,却留下了用彩色水墨点染的中国情怀,留下了他对艺术之美贯穿一生的苦苦追求。大师吴冠中,给当代画坛、给中国文化留下了怎样的财富?

    吴冠中的两件事

    2008年,年近九旬的吴冠中感受到了生命的紧迫。他将87幅画作捐赠给上海美术馆,并且对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李磊说:“我有两件事必须完成。”

    吴冠中的两件必须完成的事,一件是讲真话,一件是安置自己的毕生画作。2009年,160件吴冠中给国内外美术馆的捐赠作品在上海美术馆展出。《我负丹青——吴冠中捐赠作品展》涵盖了吴冠中各个重要创作阶段,对他的艺术人生作了一个总结。

    耄耋之年的吴冠中来到上海,看见自己的作品陈列在上海美术馆,并且将永久地得到妥善的保存与展示,他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晚年的吴冠中,作为当时中国健在画家中身价最高者,曾一次又一次地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艺术拍卖市场上,吴冠中的画作不断创出天价。今年6月,北京翰海举行的春拍会上,吴冠中的油画长卷《长江万里图》拍出了5712万元的最高价。曾有人统计,吴冠中作品的总成交额达到17.8亿元。

    如此巨大的一笔艺术财富和物质财富该归属何处?吴冠中用一次比一次大手笔的捐赠,回答了人们的疑问,也引起了激烈争议。

    对于上海美术馆的那次捐赠,上海文广局美术处副处长、画家肖谷曾在吴冠中北京的家中亲睹见证。他记得,签署捐赠书的那一刻,吴冠中因为情绪激动而双手微微颤抖,但是他最终的笔迹却很坚定。他感觉到,吴老对于这些画作如同女儿般珍爱,希望给女儿们找到最好的归宿。

    显然,在吴冠中看来,最好的归宿就是让作品回归人民。“这些画是我一直留在身边的东西,舍不得拿出来。许多人要买,我不卖,我要把它们留给国家。我90岁了,作品接受了市场和时间的考验,也知道拍卖的价格很高,但那些与我毫无关系。我的作品是属于人民的。而艺术也只能在纯洁无私的心灵中诞生。”身处名利巅峰上,却始终坚持“艺术无价”的吴冠中,大师之风范令人高山仰止。

    在生活方面,面对自己作品的屡创天价,吴冠中也丝毫不改本色,坚持着俭朴的生活习惯。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就是在被友人戏称为“蜗居”的陋室里,耄耋之年的吴冠中挥毫泼墨,创造出了不朽的艺术之美。

    美的使者

    “我负丹青”,这正是大师吴冠中自传的书名。一个“负”字意味深长,道出了大师在艺术上的永不满足。1936年,17岁的吴冠中从杭州艺专走上了绘画之路,从此喷发出近乎疯狂的激情,将自己的一生交付丹青水墨。

    在自传中,吴冠中写道,他的艺术之路起源于对美的追求。“美有如此魅力,她轻易就击中了一颗年轻的心。十七岁的我拜倒在她的脚下,一头扑向这神异的美之宇宙。”

    爱美的吴冠中,年少时亦有惊世骇俗之举。在杭州艺专求学时,他向富裕的女同学借钱,做了一件“大红袍”穿在身上,只因为觉得红色分外亮丽,非常美。

    1979年,《美术》杂志发表吴冠中的《绘画的形式美》一文,其中关于抽象美、形式美、形式决定内容、生活与艺术要如风筝一样不断线等观点,曾引起了中国美术界的大讨论,影响延续至今。

    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会长、知名画家周长江说,上世纪80年代,吴冠中的“美论”深深地影响了自己的艺术创作。“作为美的使者,吴冠中先生当之无愧。”

    以抽象油画在中国画坛崭露头角的周长江,曾与吴冠中同时为某油画大赛担任评委。评奖过程中,吴冠中“对艺术的执著、对自己鲜明的艺术理念的坚持”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对于充满灵气的作品非常喜欢,尤其欣赏画家的笔意新奇、有表现力,欣赏画家的风格之美,而对于画得很细‘磨出来的作品’却不屑一顾,认为没有才气。这种艺术风格和理念上的鲜明性在画坛前辈中是非常突出的。”

    大师的遗产

    继齐白石、徐悲鸿、刘海粟等之后,吴冠中成为了中国当代画坛的又一位大师。2002年,他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吴冠中的艺术影响力已超越了东西方的界限。

    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李磊认为,“吴老秉持中国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的传统加以创新,他是中国近现代中,把西方艺术表现手法和中国文化意蕴结合得最好的艺术家。”

    吴冠中的作品融贯东西方绘画之美,给中国当代绘画留下了一笔财富。尤其是他的设色水墨,清丽脱俗,灵气横溢。“吴冠中是中国20世纪艺术史上一个绕不开的人物。”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前副院长包林说。

    而他对绘画的勤奋、对艺术的虔诚,终其一生保持灵魂的纯洁,甘作艺术“苦行僧”,在当代画坛也属于绝无仅有。

    在肖谷看来,大师遗留给中国画坛的财富,还在于他对于国家和自己文化传统的热爱,笔墨随时代而变,但不变的是对中国文化的继承与传扬。“吴冠中的绘画美,是因为他始终用水墨和油画展示着中国的形象,根脉始终扎在中国文化的土壤里汲取养分。后辈画家也应该努力继承大师这种精神,不懈地对中国文化、中国气派进行艺术探索。” (据新华社)

————————————————————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 
“吴冠中精神”是对中国美术的提示与警醒


    据新华社北京6月27日电 对吴冠中先生的去世,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感到震惊。

    “虽然人老去世是自然规律,但是人们一直把吴冠中视为一种艺术精神的楷模,何况他去年的大型回顾展、最新的出版物,都让人们相信吴冠中是一个像智慧之泉一样的老人,他不断为我们整理出他的思维、他的睿智以及他对艺术的洞察。”

    范迪安说,吴冠中先生最可贵的品质是他一生坚持艺术理想,坚持追求真理,坚持探索创新,他的艺术充满了对祖国、人民和大自然的真切热爱,充满了从生活感受升华为形式创造的无限感性。

    范迪安说,吴冠中给予我们这个时代的贡献,不仅在于他独创的风格,更在于他的精神。无论在何种条件下,他总是倡导艺术创新,大胆破除陈规,总是愤丑疾俗,敢于吐露真言。他的许多见解和呼吁,是对中国美术的提示与警醒,是一种事业为公的“吴冠中精神”。

————————————————————

真情 叛逆 平民
——赵士英眼中的恩师吴冠中


    惊悉老师吴冠中去世的消息,画家赵士英悲痛万分。

    赵士英是北京艺术师范学院美术系油画班1960届毕业生,也是吴冠中的得意门生。从1993年到2008年,15年间两人同为全国政协委员,赵士英曾多次陪同吴冠中参加委员视察活动,谈艺论画,挥毫泼墨。就在今年3月份,吴冠中还到赵士英家中选画。

    采访中,忆及恩师为人为文的点点滴滴,年逾古稀的赵士英泣不成声。

    创作源自真情:“风筝不能断线”

    “吴先生一生都在深入生活,他的作品从来没有脱离现实、生活和对人民的感情。”提起恩师的创作,赵士英最为推崇的就是吴冠中的“风筝不断线”理论。“不管画的是具象还是抽象,都要有根线维系着和人民之间的感情,要让人看得懂。”

    叛逆的师承:“鲁迅是我精神上的父亲”

    作为一代绘画大师,吴冠中称自己的艺术实践是“寄养于东西两家”——既吃过东方的茶饭,又喝过西方的咖啡——他同时学习了林风眠的油画和潘天寿的国画。但吴冠中并未停留在原地,他特别强调创新,甚至鼓励叛逆。

    1995年,香港为吴冠中举办个人画展,冠名为“叛逆的师承”,吴冠中对此欣然接受。赵士英说:“吴先生很关心非主流艺术家。有一年冬天,他跟我提议去看看北京的宋庄画家村,我当时劝他等等再说,先别去。但吴先生后来披着大棉袄就去看了,798艺术区他也去过。”如评论所说,在吴冠中内心深处潜藏着执著、抗争和叛逆的种子。

    赵士英认为,鲁迅先生的精神给吴冠中以极大的启迪。“吴先生非常崇拜鲁迅,他说鲁迅是自己精神上的父亲,他要做一个有脊梁的中国文人。”

    平民艺术家的爱国心:“我的作品应该属于国家”

    对艺术一丝不苟,对名利特别淡泊,这是吴冠中给弟子的最深刻印象。“吴先生从来不欠别人的,从来不求人,不求官。别人帮他,他马上还别人的情。”赵士英说,“先生说话很直,但看事情非常深刻、透彻,无论是对艺术还是对生活都是这样。”

    “吴先生在生活中就是一个普通老百姓,非常简朴。理发就在马路边的摊子上,5毛钱就理完了。”赵士英提起这些欷歔不已。他至今记得,自己有一次办画展,天下大雨,吴先生为了打车足足等了两个小时,到美术馆以后浑身都湿透了。

    提起吴冠中的豁达淡泊,赵士英格外感慨。“很多艺术家的子女为了争画会产生很大的矛盾,但吴先生只给自己的子女选了几幅作品做纪念,其他的都捐出去了。” (据新华社)

[上一页] 1 2

[ 来源:宜兴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