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画家介绍  ●  评论文选  ●  画家作品 

评论文选

>>>  自然清新之美             [ 王  仲 ]
>>>  水墨江南范保文           [ 易  之 ]
>>>  范保文和他的山水画       [ 宋文治 ]
>>>  至理·至情·至性         [ 魏紫熙 ]
>>>  清澄明净之美             [ 马鸿增 ]
>>>  灵秀·新颖·华滋·抒情   [ 尚  辉 ]

自然清新之美

——江南山水画派杰出人物当代美术家范保文

王仲
(《美术》杂志主编、著名评论家)

    当代中国山水画坛是一派异彩纷呈现的景象。江南山水画家范保文在这个变动不居的格局中,以他执著的美学追求和勤奋的艺术实践,占据了一席不容忽视的独特位置。去年范保文在南京江苏省美术馆举办个展,在省里得到普遍好评,理论家们认为“他的作品鲜明地跳出了金陵画坛在六十年代高峰之后所产生的某些概念化的笔墨倾向”,“他的能够显示地域特征的江南山水,像一股清风习习吹过金陵的山水画坛”。当地的理论家能作如是认可,可窥其实绩的价值位置。今年范保文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在京城又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和关注。廖静文女士称他的山水画为“雅逸灵秀”,这确实很准确地反映了北京画界对他的作品的印象。
    在中国美术馆浏览范保文的山水画作,给我们的显著感受是一种令人产生亲切感的自然清新之美。润泽而明快的笔线,洒脱而酣畅的墨韵,清纯而淡雅的色彩,交汇成一幅幅既有艺术情趣又有实地可识的雅如之境。看他的画很轻松愉快,没有负担,恐怕有负担的人在画前也会解下负担。前些年画坛沉重,背了许多西化“观念”,累得苦不堪言。范保文这些年来似无此困扰,他自信乐观,精神饱满,相信勤奋地去实践艺术规律,真诚地去追求真善美,自己的艺术是会不断进步和提高的。
    范保文在几十年的艺术实践道路上积累了中西绘画的丰富经验,六十年代他以水彩画闻名于画坛,七十年代初以水彩画转入山水画领域,经过二十多年的勤奋努力而成为一位出色的中国山水画家。
    范保文在当代山水画坛能够形成自己自然清新的一格,除了因为他努力学习传统精华这个主要方面之外,恐怕还有两点是起了很大作用的。其一,他坚持“造化为师”而经年深入生活研究自然,坚持实景写生,重视对各种不同地域神貌的个性特征的艺术性研究。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有写生依据,然后再进行提炼重构的再创造。因此,范保文的山水画才会让人感到浓郁的生活气息,呈现出多样多变的妙境胜景,多看而不厌,绝没有山水画史上那种普遍出现的因因相袭的老俗套积习,画三川五岳都是一个模式,千山一面,万景一貌,离开了客观世界的活水源头,胸中丘壑也会用尽枯竭。时下有些艺术理论家太迷恋于形而上学的抽象化和符号化,以为这才是人类艺术高级演化的指向,其实这种偏见正堵塞了鲜活的艺术辩证发展的源头,阉割了艺术家无穷的创造潜力,把充满青春活力的艺术导向僵尸化。其二,范保文的山水画最初是以水彩画转化过来的,而水彩画正是一种和中国水墨画最接近最容易交流的西方画种,作为水彩画家的范保文,自然可以较为顺利地把水彩的渗透法和丰富的色彩拿来和中国水墨的特性加以有机地结合,这就使他的山水画被赋予了更多的轻快抒情性和色彩感。
    范保文把这两种素质导入传统的中国山水画之中,不断进行融合性的探索,终于创造出自己独具一格的自然清新的艺术面貌。范保文的山水画能够获得欣赏者的广泛接受和喜爱,这正是他的艺术探索取得成功的最好证明。画家在追求艺术的高层质量和品味时,总会遇到大多数欣赏者理解与否的问题。其实,视觉美学标准的本质,从根本上来说,正是由水平不断提高的大多数欣赏者的审美感受来规范的。虽然每个时代艺术的佼佼者,都负有提高普遍审美水平的创造性使命,但他们的探索成果成功与否,最终还是要看它是否经得起大多数欣赏者的磨合限度和适应限度的考验。如果一种艺术探索样式,只能依靠一个狭小的圈子来维系生命,长期不能为大多数欣赏者接受,它必然会枯萎凋零,被历史无情地淘汰,这是艺术生物界的铁的法则。范保文的艺术追求,是明确地考虑到他的广大欣赏者的,他热爱他的欣赏者,真诚地期望和他们沟通、交流、共鸣,为他们提供美的享受。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愿望和胸襟,范保文的艺术创作才会思绪宽阔,才情洋溢,充满活力。这一点的重要性,似乎不为当下一些舍本逐末的艺术理论家所注意。
    当然,正值盛年的范保文的山水画艺术还在发展中,一些已经解决了的问题还需要深化拓展,一些新显露出来的问题还有待他去研究解决。无艺止境,传统中国画中还有许多亮点需要我们去发掘、继承、发扬,宣纸笔墨水性颜色等中国画材料特性中还有许多潜在的表现力和可能性有待我们去开发。即使作为一位有丰富中国画表现经验的画家,似乎也应该时时要求自己从零开时,不断提高自己的表现技艺和美学品格,成为真正过硬的艺术高手。祝范保文的山水画能不断取得新成果,让自然清新一格的艺术能够获得更多的人的理解和喜爱。

水墨江南范保文

易之

    当代中国山水画坛是一派异彩纷呈的景象,江南山水画家范保文以他执着的美学追求和勤奋的艺术实践,在这个变动不拘的格局中占据了一席不容忽视的地位。
    范保文的山水画理念来自于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层次的把握,注重于绘画的民族性格和地域特点,表现在作品中即对线条和墨色的驾驭能力。生长于江南水乡的范保文,对生养他的这方水土有着极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融人他的画中,山水的物象便明显地带有江南清新的气象,《江南春早》的潮润;《秀峰飞瀑图》的秀雅;《榕荫》的透亮,诗一般的境界和绘画语言,充分展示了作为江南山水画的雅、秀、透、润的艺术特点。浓荫苍翠欲滴中,烟雨暗含几处人家,意境的迷离使画面的效果清新飘逸,意趣盎然在感受中国文化积淀形式的同时,受到西方绘画意识形态的影响较深。“光色效果与水色渗透手法并融于笔墨之中。”作为江南山水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范保文始终身体力行地在为振兴和繁荣江南山水画派而努力。
    范保文的绘画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因而多年来,他坚持到大自然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在真山真水中画速写,练就了一手真本领。他的作品没有老夫子的迂腐,没有新潮的故作深沉,更没有时髦的轻浮与矫饰,他在清新、舒畅、自由的笔调中,坦坦白白地叙述了他所经历的生活。著名美术理论家马鸿增评说:“范保文的山水画是极度的清澄明净,使人仿佛进入了一个个水晶般透澈的山水灵境。”
    面对即将来临的新世纪,范保文表示,他将在自己的创作中更多融人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向新的艺术高峰不懈地攀登。

范保文和他的山水画

宋文治
(著名山水画家)

    保文具有极强的写实能力。长期以来,他坚持到真山真水中画速写,练就了一手硬功夫。他深悟传统手法“目极心传”的体悟:临景时心目并用,通过目传,心中默记,而后落笔于纸。不论是国画写生还是炭笔速写,都能取舍得当,剪裁精到,其本身就是一幅富有鲜活细节和新颖构图的国画创作缩影。
    傅抱石先生写生是先记对象的一个大概,回来后认真默记;李可染先生则要画七成后再在定稿时仔细推敲;至于历代书家如范宽、黄公望等大师们不论用何种方法观察记录,几乎每一个有成就的山水画家都得益于写生。保文正是从大师们成就中感悟到这一点并付诸实践的。保文的速写不是如实地记录生活,而首先立足形似,并在形似基础上用夸张浪漫的手法去表现对象的神韵。我认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是保文速写与国画之间的创作原则,《茫茫白头山》、《北国风光》、《江南二月》和《南国情意》等一批作品的艺术魅力正在于此。

至理·至情·至性

魏紫熙
(著名山水画家)

    自隋唐以来,历代画家不懈地深入自然,谋求表现生活并锤炼笔墨技巧,使中国山水画得以发展,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瞩目于世的画种。而保文的实践正在于他师法古人师法造化的同时,有着坚实的中西绘画的功力和全面的文化素养。
在探索中国山水画的传统过程中,审视当代人审美意识的需要和珍视自己的审美感受。
    每到一处,保文都能信手记下山川树木因气候、季节、地质、地貌不同呈现的千姿百态。这“信手”是保文娴熟的速写技巧和对景物内在生命力感受的结果。所以,保文的山水画一改旧山水画的程式化和概念化,那种既写自然之理,更
有自然之性、自然之情的清新、蕴藉的画面令人赏心悦目。

清澄明净之美

——范保文山水的艺术特性

马鸿增
(原江苏省美术馆副馆长、著名评论家、研究员)

    保文山水画的一大特色是极度的清澄、明净,使人仿佛进入了一个个水晶般透澈的山水灵境。圆润而有力度的线条,清纯而柔和的色彩,淋漓而酣畅的水墨……交响着,构建为令人神往的艺术境界。当这些“音符”用来表现江南水乡时,跃动着轻盈秀美的韵律,如《山情飘然》、《漓江春晓》、《身在图画中》;当这些“音符”用来表现北国风光时,却又焕发着峻峭雄美的气势,如《茫茫白头山》、《林海雪原》、《山舞银蛇》。细究起来,他在处理南北山石的皴法上颇具匠心,画北方则细匀密皴,线条长而刚,足见白描功力;画南方则松秀蔬皴,点线柔润,尽显渲染之长。某些画面中的树木,姿态夸张变形而不觉其丑,相反别具奇趣。所有这些,均展示出他对绘画语言多样化、风格化的追求。
    保文山水画的另一特色是真切、真情,通俗性和高雅性兼备。他对大自然美的挚爱和感悟,既有常人的心态,又有艺术家的审美眼光。多年来,他跋涉于名山大川,反对浮光掠影,坚持动笔写生,在体味不同景观的内在精神之后,融入自己的审美理想,不仅画下那些特征性的景物,而且在写生时对自然进行适当的重构。这样的速写本身就可视为独立的艺术作品。由此而进入创作,付诸笔墨宣纸,自是得心应手,情感流泻,无论江南烟雨、版纳风情、九寨飞瀑、黄山松立……乃至欧洲斯洛文尼亚的民域情调,经他目及心传,情动于中,往往产生魅人的效果。群众喜爱决不是坏事,通俗而不媚俗,理应成为艺术家追求的目标之一。

灵秀·新颖·华滋·抒情

——在宜兴《范保文艺术研讨会》上发言摘要

尚辉
(上海美术馆著名评论家、副研究员)

    在当代中国画界、山水画界怎样认识范老师的艺术定位。从他的个人艺术特色来说,我曾在文章里谈过有秀、透、润等艺术特征。20世纪中国画领域徐悲鸿当然是屈指可数的,他的中国画特点是善于用墨,不管是画马,还是画人物,最重要的是用墨,他倒不在于江南人的灵秀之气,反而有一种很刚强、雄浑的壮美。吴冠中走的是现代构成和笔墨的一种关系,就他的笔墨本身而言,并不能说出一二。再如尹瘦石,他的主要特点在于用线、用笔。这里正好有个空位子,给范老师找到了。他善于用水,不管是灵也好,润、透也好。他用水的特点把这个特征贯穿起来。实际上我们看得更远一些,整个20世纪中国画的发展,特别是到了八、九十年代以后,有个最重要的发展方向。因为用笔墨是发展丰富最多的,也是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很难企及的,包括范老师在内的一批中国画家都向水的方向发展。水和宣纸这种媒材的特质以前的中国画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所以范老师的山水画最重要的特点是用水的问题。
    把他和徐悲鸿、吴冠中、尹瘦石、吴大羽连成一线来考虑的一种内在的因素,也是和宜兴地.域灵秀之气融为一体的。特别是吴大羽,我觉得更能接近宜兴人的文化内涵,他是画抽象的,吴冠中把他当成20世纪抽象绘画最早、最有代表的人物。他的这种内在的灵秀之气和范老师等宜兴画家的地域文化性是统一的。总之,范老师山水画的境界和内在的格调是非常高妙的。
    我认为范老师的艺术历程应分为三个阶段比较恰当一点。第一阶段是在80年代初期以前,这是他在艺术造型和水彩画艺术技巧的探索对他的艺术思想的形成的一个基础阶段。第二阶段是80年代以后,他开始不断地增加对中国画艺术的研究。当时他出了一本画册,这种灵秀之气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体现的。但是因为他是从水彩、速写转过来的,当时中国画本身的特点还在演变之中,包括笔墨虽然空灵,但也比较轻。在90年代以后,是他的艺术的成熟期,成熟除了笔墨上的灵、秀、润外,从审美特征上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对中国文学诗性、意境的追求和表现,他把江南山水,特别是太湖流域的山水,把地域文化的灵秀之美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学诗性的内在美结合得比较好。江苏画山水的也很多。特别以傅抱石、钱松岩为首产生了一批画家。画太湖流域灵秀之气的山水画,范老师是典范。特别是进入21世纪初,尤其是对这些圆镜片的处理,我觉得是达到了他的艺术高度成熟期。把90年代、21世纪初的作品和80年代的作品相比,会发现用笔、用墨、用水的细微之处是有深入变化的。如用线的感觉,开始速写的线条比较多,但到了90年代以后,线中便有了对文征明、沈周线条更深入地运用,每根线条特别耐看。在用墨、用水、用色上和线条的关系转折上微妙的变化把握得更好,尺度把握得更巧。这和80年代相比有非常大的区别。高度成熟期就体现在这方面。因此,在画面意境的感觉上更加真诚一些。
    今天我们虽然是坐在范老师的家乡——宜兴来开座谈会,但我们在谈到中国画的问题的时候,在谈到范老师的艺术成就的时候不能局限在这个小地方,应该把他和中国当代文化艺术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从这个角度来讲,范老师作品的可贵可能今天还不是很明显,十年、二十年以后会发射出更多的光芒和色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