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书画 > 专题:陈禄渊与新魏体寻踪 > 正文

【 2010年9月24日 】  关闭本窗口

陈顺顺:父亲的愿望

周载兼覆

左起:陈盈盈、陈顺顺

    陈禄渊大女儿陈顺顺,六十九岁,向我们回忆了她父亲的一些往事。陈禄渊小女儿陈盈盈也在座。

   (一)
    陈顺顺先给我们看了一封信,并解释说,2000年,北京历史博物馆一位老军人,名成潭,专程来宜兴找到陈顺顺,说要为陈禄渊出版新魏体字帖,希望陈禄渊的家人能提供帮助。陈顺顺要他去找上海的姚青云,是父亲多年好朋友,更了解父亲的情况。此信即是姚青云写给成潭的信,成潭再转寄给陈顺顺。陈顺顺说,父亲与姚青云早年都曾在上海生生美术公司,姚青云字很好,上海各广告公司、印刷厂要写字原来都找姚青云,后来父亲的新魏体出名了,就都要父亲写了。父亲写字解放前在上海已经很出名。

   (二)
    上海刚解放,一次陈毅市长在上海火车站站台,看到红布横幅铺在地上好长一片。父亲冒着雪,蹲在地上,正在用大笔书写。陈毅市长走过去看了,赞扬父亲说:“先生,您的字怎么写得这样好!”并继续看着父亲写了一会儿。

   (三)
    50年代初父亲一直在上海铁路局工作。大约1955年,父亲在闸北区青云路191弄15号家里办班教授书法,起名“家飞风”。陈顺顺当时十多岁,帮父亲往墙上贴“家飞风”广告。家里地方有限,拼两个桌子,能容纳五六个学生,每晚两小时。总共有三十来个学生,都是二三十岁。陈盈盈三四岁,还记得那些学生来,总会带些好吃的给他们几个小弟妹。
    办班大约两年后,1957年,一天母亲去接下班的父亲。父亲不说话,母亲问怎么了,父亲说:“解雇了。”母亲问什么原因,父亲说单位说他为外面写广告,捞外快,不能允许。既然能在外面赚钱,就别来上班了。
    此后全家命运大逆转,先是被“疏散人口”到甘肃,无法生存,又逃回上海,因为没住房没户口,最后全家只能回到宜兴蜀山。

   (四)
    在蜀山,父亲没有工作,家里人口多,很困难。父亲只能为别人写字,有时会有点微薄的收入。一次有个派出所的人训斥父亲:“你的字写得再好也没有饭吃!”这话很刺伤父亲。父亲多次在家里说:“我的字要失传了,我死前一定要给毛主席写信!”后来真的写了信,是陈顺顺去寄的,一大卷,里面是父亲写的书法作品。陈顺顺大致记得信的内容:我看过主席写的书法,知道主席很爱好书法,所以我写了一些唐诗宋词、主席的诗词,请主席评论指教。我年纪大了,一生研究书法,进行了创新,总结了笔法,想传给下一辈,不至失传。我想办学习班,但目前政策不允许。因此请示主席,希望能做个门面,能办班,使书法艺术能够发扬光大。信寄出后,父亲一直盼一直盼,望能有回信。虽然陈顺顺劝他,这样的信,不一定会送到毛主席那里。这是70年代的事。

   (五)
    80年代初,一天父亲在宜兴长桥卖写春联,陈顺顺也在场。有个外地口音的人看了说:“这位老先生是谁啊,字怎么写得这样好啊!在这里摆地摊卖,太可惜了!”又说:“我刚从书法协会开会回来,那里没一个人可与老先生的字比的。老先生没去书法协会,反而在地摊上卖字,太可惜了!”

   (六)
    陈顺顺曾问父亲:“新魏碑怎么是你一个人的?魏碑体不是早就有了?”父亲说:“我以前学的是旧魏碑,我嫌它不好看、不活、太死,我一直在进行研究、改进。你们不知道,现在这种魏碑全中国没有,只有我陈禄渊一个人会写。”
    父亲一生研究书法,创新了魏体,总结了笔法。他一直有个愿望,希望能将他的魏体笔法成书出版,使他的书法成果能够传下去。但没有钱,无法如愿。他多次对子女说:“我的字是独创的,我的字要失传了,你们几个子女也没能好好的学。”80年代,父亲的晚年,给每个子女都写了一本书稿。
    陈顺顺的一本,早已不见了。她从弟弟那里复印了一套。陈顺顺拿给我们看。这是本新魏体笔法的书稿,很详细,例如“点”,有宝盖点、左傍点、右傍点、碑模点、三脚点、四脚点,各有写法;“撇”,则有十种写法。但书稿只剩下几张,缺失很多。

    (文章内容,不代表已获得本网站确认,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