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书画 > 专题:陈禄渊与新魏体寻踪 > 正文

【 2010年5月25日 】  关闭本窗口

  

    《共和国书法大系》,2009年8月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 被列为国家“十一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种重点图书。名誉主编沈鹏,总主编李一、陈政、任平,国内众多书法家和理论家参与编撰。《大系》分《书史卷》、《书家卷》(上下)、《篆刻卷》、《书学卷》(上下)4个组成部分6大卷, 180万字,1000幅图片,力求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共和国成立以来60年书法篆刻创作、理论研究、内外交流、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的发展演变过程,各卷之间相互联系补充,文字与图片相互印证,形象地记录和总结了新中国的书法面貌,是新********部大型书法史书。
    《大系》中的《书史卷》自成专著,李一、刘宗超著,全面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书法史,40余万字。书中有一节专述“文革”时期的新魏体,特转载如下。

新魏体流行一时

李一  刘宗超

    “文革”中,新魏体曾流行一时,流行的原因也是政治运动的需要。政治运动需要大量的标语口号,如“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要斗私批修”等等,种类繁多。随着运动的发展,不断出现一些新的标语口号。标语口号要求大方、醒目、庄重,纯写黑体、宋体等美术字太慢且单调,如何用毛笔写出实用又美观的大字标语口号,以适应运动的需要,成为当时书写者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于是一些人发明了“新魏体”。

    新魏体发源于上海,上海在“文革”之前就有一些从事工艺装饰工作的人士开始研究如何将魏碑字体进行改造应用于匾牌等方面。“文革”开始后,又有更多人尝试改造魏碑用于标语、通告的书写。1970年前后,新魏体书法在上海蔚然成风。1972年,《怎样写新魏书》由上海书画社出版,介绍了学写新魏体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出现专门著述介绍新魏体,可见其已成形并趋于成熟。1970年初,上海地区写新魏体的已有几派之分。由于实用,能解决书写标语、通告等实际的问题,也由于好学,特点易于掌握,一时风靡全国。全国各地的大街小巷,有大幅标语口号通告处,就能见到新魏体的身影,可谓广为流传。

    新魏体是相对老魏体而言的。选取方正、强劲、刚硬一路的魏碑,如《张猛龙碑》、《始平公》和部分北魏墓志,再参考清代张裕钊、赵之谦的魏碑楷书,字体造型加以重组并力求固定,笔画上加以归纳,形成固定的用笔特点。弃旧魏碑的残破意味,取其方硬之势。使用现行的简化字以便易认易辨,书写时放大字形以便醒目。新魏体与过去的魏体书法相比,确有新意,确是一种新的楷书字体。新魏体脱胎于老碑体,与老碑体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采用美术字的手法解构魏碑,使其标准化、程式化给学习者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不然它也不可能于短时间内在全国流行。作为特定时期出现的书体,完成了特定时期的政治宣传作用,在共和国的书法史上自然也留下了它的足迹。后来它虽然逐渐退出书坛,然而在实用领域的字体库中仍有一席之地。

    但就书法而言,新魏体有它致命的弱点。缺少变化,笔画雷同,排列状如算子。虽然它比旧魏体有新意,但这个新意缺少艺术性。用在标语、公告上确实合适,但作为艺术观赏品则让人乏味。所以当“文革”结束时,它也就基本上完成了使命。它的简单化的创新和向美术字的靠拢偏离了书法艺术的发展轨道,所以不再被后来的书坛所关注。

    (李一: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刘宗超:河北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