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书画 > 书画文苑

【 2015年10月16日 】  关闭本窗口


蒋琰滨——信笔拈来 刀落生金

《读壶记》——(四十四)壶坚
徐风

  蜀山下蜿蜒的蠡河,是一条刚性的男人河。在这个喧哗的世界上,它一直克制着男人的焦虑与浮躁,坦荡而平静地流向远方。千百年来,蠡河承载着太多与紫砂有关的故事,只有它能印证,有多少豪情勃发的生命笔墨留在了紫砂陶上,成为历史深处永不褪色的经典。

  蒋琰滨出生在蠡河边的一个陶艺世家。满世界陶器铿锵,那些美丽沉静的器皿,带着祖辈艺人赋予的神性,最终上升为一颗颗闪耀的南国星体。质朴的泥性融入心性,让蒋琰滨从小就具有一种在陶质上笔走龙蛇的潜能。当创作的灵感由生命的图腾,逐渐蜕变为日常的话语,从日复一日的操练中脱颖而出,金石般的紫砂本体便记录着一个窑场书生的灵性文字。

  紫砂陶刻堪称工艺一绝。蒋琰滨早年跟著名书法家储云学书,又结缘于书法金石家陈复澄先生,并在陶刻上得其亲授。后拜师舅父鲍仲梅大师,并得到多位陶刻大师的指点。如此转益多师,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视野与心胸。“琰滨刀法”便是在疏阔的肝胆性情中、在筚路蓝缕般的修炼中,慢慢形成的一道陶刻风景。

  鼎器,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尊贵神秘的礼器,在古人看来,也是威严与显赫的象征。琰滨代表作之一《三足牛盖宝鼎壶》,融自然之形于紫砂壶体,浓厚醇酽的历史,岁月积淀的文化,在泥性的融合中渐次苏醒。三足而立,壶身如盛大之鼎,巍峨而壮观。泥色清纯细柔,些微珠光,若隐若现。壶盖造型仿牛之面形,双目圆睁,尽显憨厚之相。流与把,伸展如容色美仪,收回若百川归海。又如书法的起手与收执,处处酣然流畅,美态可掬。至妙乃壶体雕刻,琰滨以刀代笔、一气呵成,笔势清奇若行云流水。尤其单刀手法,往往一刀了断,绝不修饰。故极具汉代碑帖韵味。那曼妙丽人,瑰丽纹饰,古老图腾,集于一壶而彰显刚健俊逸之美。

  琰滨陶刻无时不在创新求变。笔下山水人物,一改传统的线刻技法,让阴刻变为阳刻,把原有线条改为块面,让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表现手法融入陶器雕刻,让神话、仙怪、祥瑞、星宿之类的难以在紫砂壶上表现的题材登堂入室,巧妙融于壶体,使其张扬恣肆、博大壮观。古拙浑厚是其基础,奔放雄健是其格调,俊逸精巧是其韵味。观其面貌,不仅保留毛笔书法原有的造型品位,又有刀刻的爽利雄风。琰滨得道,从来不骄不躁,清风雅韵,抚琴知音;遍走山高水长,刻刀吉祥三春。眼不见绢素,手不知笔墨,下笔则见天然之生机。

  无论壶、钵、盘、筒,琰滨皆能信笔拈来、刀落生金。在他的刀笔之下,大自然的春温与秋肃是和谐,惠风和畅与飙风猛扫是和谐,波平如镜与狂澜排空也是和谐。静听着天穹浩荡的协奏,琰滨大胆突破森严之法度,道法直取自然,以常有的敬畏之心、勤勉之心、抱朴之心,日夜构筑着自己理想的艺术王国。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蒋琰滨,现为******高级工艺美术师、紫砂学科学术技术带头人、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陶刻分会会长、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会员、江苏省陶瓷类价格认证专家、江苏省陶瓷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无锡市工艺美术职称评审委员会执行委员、宜兴市书法院副院长、宜兴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宜兴市陶刻专业委员会主任、宜兴市政协委员。
  1970年生于宜兴丁蜀白宕,自幼受家庭熏陶研习书画、陶艺,后毕业于南师大艺术设计专业。曾赴浙江大学进修书法。又先后在清华美院和中国美院紫砂高级研修班进修深造。80年代末开始系统学习紫砂壶传统制作及雕塑创作,1995年曾随陈复澄先生学习陶刻,后拜师舅父鲍仲梅大师,并得到多位陶刻大师的指点。书法师从储云先生,绘画师于吴冠南先生。习书宗法二王,广泛习临历代经典法帖及章草、汉魏墓志造像等。绘画初学芥子园,后专攻任伯年及海派画风,擅制壶、陶刻,尤以陶刻见长。陶刻手法继承传统并凸显个人特色,“琰滨刀法”将书法和刀法融会贯通,提倡既要有笔墨意韵又不乏金石刀味;题材直取秦汉古韵。其作品在国内外各大专业展评中屡获金奖,并被多家博物院收藏(如《三足牛盖宝鼎壶》被南京博物院永久收藏)。曾应中国驻卢森堡大使马志学的邀请,赴卢举办文化艺术展,与卢森堡大公亨利及总监莫雷斯先生等,进行了紫砂以及书画的文化交流。其紫砂作品《韵泉壶》作为国礼,被大公亨利永久收藏。

[ 来源:青藤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