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书画 > 书画文苑

【 2013年5月14日 】  关闭本窗口


在“宜兴国山碑文化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

作者:郑晓华    来源:《国山碑文化论坛论文集》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来宾:
    大家上午好!
    由宜兴市人民政府、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南京大学、江苏省文物局、江苏省地震协会联合主办,由中共宜兴市委宣传部、宜兴日报社、宜兴市文广新局、宜兴市地震局联合承办的“中国宜兴国山碑文化论坛”,今天在江苏云湖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我谨代表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向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衷心的祝贺!
    宜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古代东吴文化中心区域之一,早在秦代就筑城建县。在过去的几千年历史发展中,得天独厚的自然风物、适宜人居的富饶环境、历史悠久的人文积淀,使宜兴人文鼎兴,名家辈出,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特别是20世纪中国画坛为数不多的大师中,有两位出在宜兴:徐悲鸿和吴冠中。他们两位一前一后,都是中国20世纪美术融合中西的代表人物,都由宜兴的灵山秀水哺育。所以这是一块地灵人杰,令全国艺术家、业界同行肃然起敬的土地。
    在中国书法史上,宜兴也是一块历史积淀丰厚的土地。产生于三国时代吴国的《国山碑》,以其独特的艺术风貌、超越时代的历史品格,赢得历代书法家的赞誉。
    我个人认为,《国山碑》作为东吴书法的杰作之一,具有多重文化史、艺术史研究价值和意义。
    首先,从文化史角度看,它反映了东吴文化和中华文明早期的核心区一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周秦文化的关系:水乳交融、一脉相承。因为在中国历史的早期,东吴地区和我们浙江(我的老家)都是所谓的南方荆蛮之地,是文化相对不发达地区。后来周王朝的远祖周太公,即古公直父,他的儿子泰伯为了禅让王位给他的小弟,带着二弟仲雍远逃东吴躲避。他们两位先后是吴国第一代、第二代君主。孔子赞美的“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就是第一代吴国国王。泰伯带去了周原文化,到了吴国,结合本土民风民俗发展出东吴文化。历史一直延续下来,到了三国的吴国,正统的周原文化又一次突然在东吴开花了,它的绽放点就是《国山碑》。虽然书写风格独特,但其字法及雄浑之气,与周秦文化中的《石鼓文》或再往前的金文,在精神气脉上一脉相承,遥遥相接。所以《国山碑》从书法角度展示了东吴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前期代表周原文化血脉相连、一脉相承,是中国历史前期主流文化、正统文化的一部分。
    第二点,我们看《国山碑》的风格在中国书法史上是很独特的。它的字形、用笔及其中透露出来的审美趣味,与中原古风一脉相承,但它不是对中原古风的简单重复、模仿,而是富有创造性的再创造。放在中国书法史图录里,它跟周代的大篆不同,跟战国的《石鼓文》不同,跟秦代的小篆不同,跟汉代的篆书不同,跟唐代的也都不一样。作为书法形式,它是原创的。这里体现出,三国时期的吴国,在文化艺术上富有创造力,它把中国篆书书法的形式美的创造,另辟蹊径,往前推进了一步。其和风格相近、同一年书写、立在南京的《天发神谶碑》(或《天玺纪功碑》)一起,共同塑造了三国时期东吴书法的独特形象,也向世人、向历史诠释了东吴人的创造精神。
    当然,我们还可以从书法技术,从历史、文化、地质学等多层面,对它的其他碑刻无可取代的价值进行阐述。这确是一个值得从多角度进行研究的古文化范例。
    有鉴于此,宜兴市人民政府、市委宣传部联合多家单位,邀请全国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召开“国山碑文化论坛”,各路精英汇聚一堂,共同围绕相关课题展开探讨。相信本次论坛的召开,对探究《国山碑》文化艺术渊源,破解其中历史之谜,一定大有收获;对宜兴当代文化建设,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也一定能发挥作用。
    所以我谨在此,预祝本次论坛获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1
                                                                     2012年9月8日宜兴云湖酒店

(作者:郑晓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秘书长。)

——————————————————————————————

《国山碑文化论坛论文集》编辑委员会
主任:张立军
副主任:许伟英  尹志华
委员:马建成  吴旭  程伟  许夕华  丁建平  宋昌贤
主编:程伟
副主编:宋昌贤
编辑:黄兴南 吴骏  蔡育安

古吴轩出版社  2013年1月

目录

>>> 相关链接:国山碑文化论坛在宜举行

[ 来源:《国山碑文化论坛论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