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书画 > 书画文苑

【 2012年9月10日 】  关闭本窗口


情系故乡天地  绘就自家江山

宜兴日报2012年8月29日“阳羡记录”    内容选自《宜兴文史资料·吴冠中》

    从阳羡大地上走出去的吴冠中先生,是世所公认的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他高尚的人格风范、深邃的艺术思想和卓越的艺术成就,令世人景仰。
    风景如画、文脉厚重的家乡宜兴,不仅给了吴冠中先生艺术的启蒙、创作的源泉,更给了他艺术思想与人格精神的无穷滋养。因此,对于他而言,宜兴不仅仅是哺育他成长的故土,更是他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
    时值吴冠中先生诞辰93周年,宜兴吴冠中故居及新建成的吴冠中艺术馆正式对外开放,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推出了《宜兴文史资料·吴冠中》,家乡人民以此表达对先生的深切怀念,并将高擎先生的精神火炬,一代代传承下去。

篆刻《冠中印象》,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作

吴冠中作品《自家江山》

——————————————————————————————

书 画 情 系 故 乡 情

大师在宜兴竹海

    宜兴,依山傍水,江南文化名人之乡,为世人所瞩目。耕读的农家养育出吴冠中这样的文化巨人,这是宜兴人民的骄傲,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东方的骄傲。
    吴冠中字“荼”,即苦也,痛也,江南茅草的花,生于田野山泽中,浩瀚无际,得霜而脆美,喻美有野生之性,遭霜苦方成大美;与火并称,如火如荼,喻吴冠中艺术激情强烈,与家乡的土地紧密相连。他的神,他的魂,他的情永远系于故土,与故乡天地长存。他说:“书画情系家乡情”,他是真正的江南多情人。
    家乡,白墙黑瓦、水上人家、双燕高飞、游鱼低翔、桃花春雨……清雅、静逸、恬淡、明亮、润洁、和祥、幽奇、清虚、高古,都为吴冠中带来了东方审美的情思和信仰,吴冠中的画一切如细雨绵绵情长。
    家乡,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犹如他身心的延伸,他童年起步的笑声和脚印,他老年孤行的背影与灵魂,都生长在宜兴。童年,犹如人生激流险滩的河床,为他承载着不幸、苦难、希望和力量。家乡,给吴冠中赋予了水的性格和精神,使吴冠中遇万丈深渊之苦而不惧;坚守艺术的信仰百折不挠,志向大海而不悔;他的心像水一样,晶莹透亮,光明正大,万事主平、主公、主正而无垢。他处处显出江南的风骨,江南的气息,柔情中铁骨铮铮,博大中精微深深。
    爱家乡,爱祖国,本是他的天性。他说即使祖国是一个火坑,他也要往下跳,只有祖国才能养育出与西方较量的巨人。为此,他苦行僧似的用自己的身躯,朝圣般地丈量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他瘦小的身躯,长期穿行于乡间田野,老乡常以为他是修伞的、要饭的,实际他意在深入大自然心灵的深处,深入童年的梦境,与自然与梦想同喜、同悲、同乐、同游。
    吴冠中一生深爱鲁迅,崇敬鲁迅,视鲁迅为他的精神父亲。鲁迅的人格精神,鲁迅的救国理想,深深地吸引召唤着他。因此,他秉承中国知识分子勇于文化担当的精神,甘于奉献,爱憎分明,在绘画的道路上,为开拓中国现代艺术勇敢前行。他爱西人梵高,苦恋梵高,视梵高为艺术的太阳,愿把自己的生命融化在梵高艺术燃烧的火焰中。因此,每次向国人介绍梵高时,他的心总和梵高一样炽热激动,感人心魂。通过梵高他明了了艺术家的精神食粮是苦难,艺术家的艺术生命在故土,中西艺术的相会在高峰。梵高成为了指引他为艺术而生、为艺术而亡、甘做艺术奴仆的太阳神。
    他爱清人石涛,追随石涛,视石涛为中国现代绘画之父,喻石涛和他为一根藤上的两个苦瓜和知音,赞赏石涛发现艺术的真谛比塞尚早了200年。石涛集中华民族画论之经要,开中西绘画沟通之先河,为艺术独立、自由、创新之精神高歌,证明了艺术自古无国界,古今相益无远近。石涛为吴冠中勇于创新,勇于走向无人涉足的地方,超越社会现实中的各种清规戒律,孤独坚守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树立了人生之楷模。
    吴冠中,中华民族优秀的知识分子,充满江南人的血性。他终生深爱艺术,甘愿为艺术燃烧自己,化为灰烬,回归江南,飘落江河,化为故土,生出一片白茫茫的茅草花,落个大地干净。
   (此文系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刘巨德为《自家江山——吴冠中笔下的宜兴》画册所作的序)

——————————————————————————————

终 与 紫 砂 结 艺 缘

吴老与周桂珍(右)合影

吴老与周桂珍、徐秀棠合制的紫砂壶《一粒珠》

    上世纪90年代的一天,香港双鱼公司叶荣枝先生带给我一封信的复印件,是吴老写给香港紫砂藏家罗桂祥先生的。罗先生想请吴老在我的壶上作书画,此事却并未如愿,吴老在信中说,“她(周桂珍)的风格单纯简洁为优,加了装饰纹样便逊色,故弟如画蛇添足,恐有损其特色。又因当时中央电视台拍摄任务紧张,时间匆促,分秒必争,故未曾去打扰她……我已托宜兴报记者向周女士说明我未去找她的原因。兄最好将此信复印件寄周女士,或您另函说明,免她不明我未见到她的原因。”
    这件事过去很多年了,与吴老合作未成是一个遗憾,但是吴老周到细致的为人以及对于紫砂造型艺术的尊重,令人敬佩。
    2001年,我60岁,按照宜兴的风俗,要做六十大寿。儿子高振宇、媳妇徐徐提议我在北京办一个紫砂个人展览,出版一本画册。我觉得提议很好,当时家中作品不多,于是加紧做了几件,又借了些以前的作品,大小共60件。其中两把《一粒珠》壶特别有意义,一把是多年前未能与吴老合作的作品,另一把则是新近吴老终于留下墨宝的佳作。展览于2001年5月16日在中国工艺美术馆珍宝馆举办,非常成功。
    与吴老终于能结下艺缘,阳光卫视的总编周七月先生功不可没。
    2001年4月份,经周七月先生联络,我和振宇到方庄吴老家,带了一把壶,《一粒珠》,放在他家。他家很简陋,一个大画家生活如此简朴,让我很震惊。我拿出壶坯,他捧在手中称赞说:好壶,真好。他说虽是宜兴人,接触紫砂不多,从未在壶上作画,就怕在壶上画不好,效果出不来,不协调,要细细地考虑考虑。他非常谦和地问我,要从哪一面开始画起。
    第二次去吴老家,是与亲家徐秀棠、儿子高振宇同去的,我带了一本《紫玉蕴光》小画册给他。吴老边看边感慨,艺术成就要有真本事,这些都是真东西,现在社会有一些不好的风气,不良现象,你有真本事,就要做好东西。
    壶画好了,吴老画的是家乡的民居,简单朴实的江南风景,我想这也是吴老的家乡情结在紫砂壶上的体现。那天吴老与夫人和我们聊天聊得很开心,走的时候,两位老人一直送到电梯口,等我们进了电梯才返回。
    壶画好后,由徐秀棠镌刻,赶上了这次展览,可惜没能赶上画册的制版。
    回忆我与吴老的两次见面,我深感,他艺术成就那么高,名气那么大,生活却还是那么简朴,也没有架子,让我感受到他人格的魅力。而他对于紫砂壶上作画的谨慎和细致,也让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的艺德艺品,还有对家乡的感情。我从心底觉得,他是我学习的楷模,是我们宜兴人的骄傲。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周桂珍)

——————————————————————————————

细 品 乡 音 撼 人 心

吴老在故乡的茶馆和乡亲们聚谈

    吴冠中先生一生成就卓著,影响深远,但他始终感恩宜兴这块文脉厚重的土地给予他的恩泽,心系家乡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在阳羡大地上留下了一段段感人的佳话。

    感念母校恩 激励后辈孙

    吴老1919年出生于和桥镇北渠村(原是闸口乡北渠村)的一个农村家庭,1926 年进入北渠吴氏宗祠创办的吴氏小学读书,这是由其父亲吴爌北及缪祖尧、尹坤荣三位乡贤任教师的私立初小,上世纪70年代改名为闸口中心小学。少年冠中在民间画家缪祖尧老师的启蒙下,爱上了绘画这门艺术。
    此后,吴老对家乡对母校满怀感恩之情,始终关注着母校的发展,关心着一代又一代家乡学子的成长。
    1992年春,闸口中心小学新校园建成,吴老心情十分激动,写下《我的母校》回忆文章,还题写了“宜兴市闸口中心小学”新校名。吴老因故不能来出席新校园落成仪式,事后又特意赶到闸小,向母校赠书和画册。当他看到自己题写的校名已刻在校门口的花岗岩石上时,他认真地对张孟华校长说:“这是我一生中第一次给单位题写名字”。当年冬天,吴老给闸小汇款两万元,用来奖励母校成绩突出的学生。
    1996年2月,闸口中心小学荣获首届“十佳三好学生”称号的孩子们,万分欣喜地得到了吴老亲笔签名的荣誉证书。这份荣誉背后,是吴老对孩子们深沉的期待啊!

    慧眼识美景 佳作赠乡亲

    1960年春,吴老回故乡探望父母时,创作了那幅著名的油画《故乡之晨》,同时还画了一幅《放牛图》赠送给了北渠大队留念。
    据时任北渠大队书记、今年86岁的徐宝根老人回忆,原先北渠大队的大队部就设在吴老家老屋后面的小祠堂内,因大跃进时要办闸口农业中学,大队部就搬到了十房村北渠吴氏的另一座祠堂。吴老对家乡情深,每次回家,都要到大队部去走一走,坐一坐,了解些农村情况。
    1960年这次回乡,吴老看到北渠大队部搬迁了新址,就对徐宝根书记说,他要绘制一幅画家乡的画送给大队。时隔两个月后,徐宝根收到了一封从北京寄来的挂号信,拆开一看,原来是吴老画的一幅长1 尺、宽8 寸左右的水彩画《放牛图》。这幅《放牛图》与吴老两月前在村后画的一模一样,只是原来为油画,现在为水彩画,但颜色更鲜亮了。于是,徐宝根把这幅画悬挂在大队部办公室的走道墙上,可惜此画在“文革”中丢失了。

    难忘启蒙师 返乡寻故亲

    2008年7月28日的《宜兴日报》刊载了吴冠中大师的散文《乡里父辈》,这是他怀念启蒙老师缪祖尧的文章。
    该文开门见山:“从有记忆起,父亲与缪祖尧一直是好朋友。他们俩一同到无锡玉祁镇某乡村小学当教员,后(缪老师)到北渠村来协同父亲办学、任教。这便是我的母校私立吴氏小学,即今天的宜兴闸口小学”。接着写道:“缪老师住在(吴氏)祠堂的一个大厢房里,临窗一张大案,正好作画案,缪老师是个民间画家,乡里知名,有时画还能卖钱,我家有他的一幅大中堂”。这幅大中堂画,吴老在《水乡青草育童年》一文中也曾写到过。
    吴老十分怀念缪老师早年的画,曾多次写信给闸口中心小学的张孟华校长,请他帮着找找看,还能不能找寻到缪老师留下的笔墨。张校长托人找到了以前缪老师给人家在大衣橱和床上绘制的油漆花鸟、风景画,虽有些年代了,但色彩仍很清晰,画法老练、细腻,张校长请人拍成照片寄给了吴老。
    1981年春,吴老又一次回宜兴写生,期间有一天,他起了个大早,独自走到楝树村最西面的在水庵,一路寻访缪祖尧老师的生前墨迹。在在水庵旁,他遇到了家住东侧的缪胖大,向她打听缪祖尧的一些情况,她搬凳倒水热情接待了吴老,然后赶到村委叫她的弟弟、时任楝树村书记的缪中明来见吴老。缪中明对吴老说:缪祖尧的画作也多数毁于“文革”,现在很难找到了。吴老不甘心,要求缪中明书记再帮助找一找。缪书记随即去缪祖尧的三个儿子及几个孙子家,请他们再四处寻找,都未有所获。吴老连声说可惜啊可惜,十分心痛地离开了在水庵。

    故居展新貌 精神传火炬

    吴老一生多次回乡探亲访友,写文作画讴歌家乡。在宜兴日报总编程伟主编的《自家江山——吴冠中笔下的宜兴》画册的90 多幅作品中,以“家”、“家乡”、“故乡”、“故宅”、“怀乡”命名的作品多达40幅。
    家乡政府和人民也忘不了吴老对中国书画艺术的贡献,对家乡的深情厚谊。早在1997年,《宜兴日报》就曾刊登过一封读者来信《能否建造一个吴冠中书画馆》,2010年4月27日,《宜兴日报》头版报道了和桥镇将修复建造吴冠中旧居的好消息。很快,吴冠中故居、吴冠中艺术馆建设相继开工。吴冠中故居的修建由东来集团投资,同时以吴冠中故居为中心,建有一楼二廊三场:即入口处的吴冠中牌楼,吴冠中画廊和碑廊,吴冠中广场、文艺戏曲广场、村民健身广场。
    吴老虽已离去,但宜兴人民会永远铭记他对故乡的拳拳赤子之心,更会高擎他精神的火炬奋勇前行。
   (和文 淦华)

大师与家乡的孩子们在一起

——————————————————————————————

追寻大师足迹

    宜兴日报2012年8月30日报道:1919年的8月29日,美术大师吴冠中出生于江苏宜兴,他半个多世纪的求艺生涯,对整个中国美术界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2012年的8月29日,在大师诞辰93周年的纪念日,充满江南典韵、饱含思念之情的吴冠中艺术馆正式与世人见面。馆藏的数十幅大师作品,让广大美术爱好者们“零距离”地感受了大师的风采,并被深藏于画作中的灵魂深深震撼。
  青瓦白墙、曲径通幽,竹林环绕、翰墨飘香……走进吴冠中艺术馆的一号馆,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幅展开的《吴冠中彩墨江山精品册》,画册中既有全景式的江南小镇,也有细致入微的河边一隅,看似简单的点线笔法,却勾画出了立体的山水风貌。很多入馆的观众,都要在这幅作品前驻足赏析。“没有长久的生活积淀,没有对这片山水的深厚感情,是很难画出这样的作品的。”人群中,五六名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正围着一位中年人听着讲解。原来他们是此次“全国中国画作品展”的入选作者,被他们围着的是中国国家画院创研部副主任何加林。尽管他们都是学习美术很多年的专业画者,但这样近距离地欣赏吴冠中先生的大量作品的机会却非常少。参观中,以优秀作者身份出席活动的无锡姑娘黄勤也非常兴奋,看着吴老笔下的江南风情,她感触地说:“吴冠中先生在美术创作和教育上的巨大成就令世人瞩目,他一生都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探索,我们年轻一辈不仅要学习吴老精湛的绘画技艺,更要学习他对艺术的孜孜以求,追寻大师足迹,演绎我们的彩墨人生。”
  斯人已逝,但精神长存。在吴冠中的家乡成立以他名字命名的艺术馆,一直是百万陶都人民的期盼。昨天,一位普通的母亲特地带着儿子到馆内参观,站在吴老的生平事迹前,她说:“享誉世界的吴冠中先生是我们宜兴人的骄傲,在宜兴建立艺术馆、在宜兴展出他的作品,是对年青一代投身文化事业的激励,看着他的作品,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图为昨日,市民在吴冠中艺术馆内参观大师作品。
 (雨田 胡默/文 焕新/摄) 

 

[ 来源:宜兴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