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书画 > 书画文苑

【 2011年4月28日 】  关闭本窗口


吾爱书法:在心灵求索中创造美

宜兴日报2011年4月28日“阳羡讲坛”    策划/许娟  摄影/马超

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周俊杰

    编者按:书法,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核心。几千年来,它以其独具的艺术特征,征服了无数追求者。宜兴,中国书画之乡,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出浓厚的书画艺术氛围,能书善画者遍布陶都城乡。我们爱书法,但“书法的美究竟美在何处?书法美该如何创造?我们该如何欣赏美?”有待进一步探讨,在近日举办的宜兴市民文化讲坛第五讲中,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周俊杰先生开讲《书法美和书法欣赏》,他以其精辟的见解,深入浅出的阐述,为听众解疑释惑的同时,也引领着大家再次走进书法的艺术殿堂。

 ————————————————————————————

讲坛·链接  

    ■凡是专为迎合公众而创作者,往往是“非艺术家”,实际是艺术上的堕落,而其作品,也仅是一种伪艺术而已。书法创作对公众应是挑战,而不是迎合。

    ■书法家应是在喷发、倾吐、冷落、搏斗中生存和创造,不应为不被公众所接受而折磨自己。作品受冷遇往往是造就艺术大师的前兆。

    ■欣赏书法,一般人仅仅看到了文字,看到了外部结构,而高明的欣赏者看到的是通过文字组合所表达出来的力的运动,它们或跌宕,或平衡,或奔放,或优美,总之,是一种充满勃勃生机的力量,这些才与人的感情产生联系。

    ■一个“情”字,把艺术的本质说透了,它是中国美学的核心和基本精神,也是书法艺术中最紧要处所在。

    ■学书有秘诀吗?有!其实两个字可以概括:“临”和“出”。

    ■书法的高下、眼光的高低最终将决定于“底气”是否足、学养是否够。

    ■我们在书法艺术的学习、创作中,需要“得寸进尺”精神,但要警惕未得“寸”便想得“尺”的浅薄心态;那些得了“寸”而不知、更不敢进“尺”者,则要鼓起撬开书法堂奥大门的勇气。

    ■一个书家在艺术实践过程中,如果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则应在关键时刻当退则退。从另一方面说,这种“退”未尝不是一种“进”,或者说是一种自我调整和积蓄新的力量的过程。

    ——以上观点摘自《周俊杰书法短论集》

  ————————————————————————————

讲坛·观点  

书法是抽象的艺术

  中国文字是中国书法的本体,是书法的存在前提。你看中国文字中的日、月、马……似乎有一些象形成分,但是它和绘画是两回事。人在思考牛的时候,想到牛的形状,想出一种抽象线条,但这和画一头牛,是完全不一样的,它不是象形的。中国文字的产生,更多是从一种人类抽象思考、观察客观世界的结果。如果说,甲骨文中还有微乎其微的象形的成分,但到了隶书就成了纯粹的抽象符号。依附于文字的书法,是高度抽象化的艺术。中国历史上曾经产生了一百多种书体,如牛书、马书、云书等等,都消失了,剩下真、草、隶、篆、行五种书体。它们为什么消失?也是因为它们追求象形,成了看图识字,这是一种在艺术创作中最低的层次,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也不能表现更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它们的消失是必然的。

  古人说:“世间无物非草书。”在中国人眼里,看到什么东西都是一根线条,在运动着,运动就是一种美,这种美不是很呆板的,像人一样要有生命。苏东坡就说,书必有神、气、骨、肉、血,要像一个人一样有着很强壮的骨骼,很丰腴的肌肉,像血液一样的动势等等,就像一个活生生有神采、有气血的人,而此五项“缺一不成书也”。

书法的美与书法的本体、主体联系在一起

  书法有两个源泉:中国文字和人的主体精神。怎么把字写好,不是源于一块石头、一把刀所谓的“客观物体”,一幅作品,不是说这一撇像把刀,那一点像块石头,它就是美的。书法,最重要的中介是主体——人,也就是书法家,书法家的思想、感情、认识、艺术观念、见识、手下功力、基本功等等。书法是高扬主体精神的艺术。如果看一个人的作品,这个字像个茶杯,那个字像把刀,另一个字像根电线杆,那成什么了?那是客观事物大杂烩。你应该能在书法作品里面找到主体人的缩影,看到一个活生生的人。通过一张好的作品你完全能够和书法家在对话,欣赏者与作者的灵魂在作品面前互相碰撞着、通融着,从而生成着我们通常所说的“书法美”。苏东坡曾有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即道破了在艺术欣赏中不能缺了主客体任何一方,且主客体还必须互相碰撞方能产生艺术、生成艺术美。这需要优秀的客体(书法)和具有高度欣赏能力的主体(人)的互相征服和互为沉醉,才能进入到美的显现的一个更高的层次。

  书法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庸

  书法体现了中国人非常高的思维方式——中庸。中庸,不是让人任何事和和气气,处于中间阶段而不往前走,反而正是有了中庸,才能向两边走!

  水,在0℃-100℃保持水的状态;超过100℃,就化为蒸汽;低于0℃,又结成冰。书法艺术也有个“度”,从书法艺术的性质、意味到具体的结构、用笔、用墨、章法,都充满“度”,每一具体内容都有两极相对立的因素,保持在这两极之间的任何层次,都为之“适度”,反之,一旦超越,则将会并失去独特的艺术审美特征。

  我们写书法,一定要有强烈的东西,在“度”的范围内,将某一种因素走到极致:要么写得豪放一些,但豪放过了度,就“野”了;要么写得很典雅,但写得很媚、很软,那又不行。这就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庸。看一幅作品,我们就要看它在这“100度”中处于什么地位。

  神采、气韵、意境,是好作品的三要素

  书法作品的神采是其生命光彩的显现,是著于外表的精神、神气。一幅好作品,要有神采。一个大的展览馆,转眼一看,有一件作品有神采,活生生的,充满生命力,老远就能打动你。就像看一个人一样,也许长得不是很好,但他很有精神、很有气场,很快就能吸引住你。

  另外,还要有气韵,或者说气韵生动,这是历来我国艺术理论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揭示艺术本质的一个完整的概念,它包含有畅达的气息,浓郁的诗情与和谐的律动。“气韵”是一切艺术的共同要求,也是书法里一个极其高的要求。中国书法的特点就是要有“意念”,在创作一件作品的时候,作者把自己一生所积淀的感知、理解、想象升华为一种特殊的激情,“心不知有手,手不知有笔”,内心意念与驾驭艺术技巧的高度统一,凝聚在作品中,一气呵成,浑融统一,方可气韵生动。要达到这个程度,第一要多看,第二要临,要整行地临,以求内在之气。我们学古人的字,有时候看着不连,但内在之气很贯通。有些人写草书,一行看起来一笔都不断,但没有气。

  此外,还要有意境。意境有很多种:豪放、博大、秀美、稚拙、野逸、奇崛、险峻、奇古、跌宕等等。有的作品看起来笨笨的,但它有一种稚拙的美,就像是熊猫,一举一动都非常可爱;有的人的作品就很潇洒,比如说董其昌;有的又很奔放,比如说徐渭、傅山;颠张狂素的字又很癫狂。意境,与书家本身性格有关系。我们书家不能随人作计,在艺术上一定要有强烈的自我表现、个性追求。

传统、时代精神、风格,是创作好作品的三要求

    怎么才能创作出好作品?你至少要做到三点。第一点是传统。我曾经有些学生,没学几天就开始乱写,说要创造自己的风格。风格可不是你随便想象就能创造出来的,必须要从古人那去继承。怎么继承?临。学书法,要临;成名,要临;成大家,更要临。临是为了把古代的好东西糅到你的作品中。糅进去的东西也不能随便,要根据你的性格、气质,来决定你要吸收哪些东西,要把哪几家糅到一起。

    第二点就是时代精神。我们的国家目前可谓已进入盛世,这个时代不是柔媚的、靡弱的、追求丑恶的时代。有人提出要搞丑书,我就不同意。比如说傅山、徐渭的作品中,有一定的稚拙、野逸意味,个性很强,有种艺术丑的成分,但它不是真丑。现在这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就应当是正大气象,不应当畏畏缩缩、怪里怪气。书法也是如此。

    第三是风格,一个真正成熟的艺术家,要有自己的风格。不成熟的作品,我们认不出作者来,不知道是谁的东西。而成熟艺术家,他写的他画的,即使不是精品,甚至可能只是他一件失败的作品,我们也能看出是他所创作。吴冠中一次就烧掉上千件作品,这些吴冠中觉得失败的作品,一看就是吴冠中的。徐悲鸿也是,他的国画一看就是徐悲鸿的。吴昌硕就是吴昌硕,齐白石就是齐白石。我们可能成不了他们那样的大家,但是形成自己的风格,应当是一个人终生的追求。但是,风格不能有意为之,而是在渐变、积累中形成的。一些年轻人二三十岁就想创出自己的风格,那是不可能的。

    (根据周俊杰讲座内容整理而成)

————————————————————————————

讲坛·对话  

修习书法  诗性生活

    中国书法,是一门收容巨大精神含蕴的艺术,也正因为此,即使是在快节奏的时代,它仍以其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力量,深深地吸引着现代人的心灵。在书画之乡宜兴,更是如此,修习书法,成为一种富有诗性的生活方式。在此,我们特邀了参加讲坛的部分年轻听众,讲述他们对书法的体悟。

聆听讲座

艺术探讨

    书风墨韵 心静无尘
    刘桢(市第二实验小学美术教师)
    我是一名书法爱好者,同时,又是一名小学书法教师。这样二合为一的身份,不断充实着我的书法人生,感受着缕缕墨香带给我的快乐。
    我记得小学上书法课,第一次作业就被老师表扬了,以后每次上书法课,我会格外用心,老师也一如既往地给我信心和动力,经常指导我。由此而生的成就感,让我对书法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童年的影响是深刻的,面对现在的学生,我总是在尽心尽力一笔一划地教。因为,我知道,我在影响着学生对书法的兴趣和认识,一如当年的老师对我的影响。对书法的兴趣和教学的责任,也使我对书法的热情与日俱增,对书法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写字喜欢追求“静”和“净”。清风明月静夜思。夜深人静,我会不自觉地进入书写佳境,常常忘记了时间的存在。一泓秋水净纤毫。心静无尘,我喜欢远离白天尘世的喧嚣和浮躁,在笔墨纸张构成的黑白世界里,尽情地用纯净的线条表达着我内心深处的真情告白。
    近年来,我相继加入了宜兴市、无锡市书法家协会,在宜兴市首届书画大赛、无锡市女书家展,江苏省首届妇女书法展中入展获奖,辅导的学生也经常在各类比赛中获奖。应该说我是幸运的,宜兴有着“书画之乡”的传统、底蕴和良好的氛围。平时参观展览、聆听讲座、参加沙龙活动,在观摩学习、切磋交流中受益匪浅。对书法的热爱,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让我得到了很多回报,收获了很多乐趣。寄情翰墨,此心依旧。

    在翰墨世界里释放心灵
    蒋贵鹏(宜兴日报文化培训中心书法教师)
    我接触书法6年了,刚开始懵懵懂懂,现在我已深深地喜欢上了书法。我喜欢书法结体丰富,章法千变万化,幅式多样,喜欢点画线条中的枯湿浓淡,喜欢水墨在笔毫的运转下产生的无穷变化。最重要的一点,我很享受书写的过程,带给我的是内心的释放和舒畅。书法和其他造型艺术不同,整篇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一次性完成的,不可以断断续续反复加减,涂描。对于书写者来说,可以在短暂而连续的过程中,挥洒自我,抒发情怀。对于观赏者来说,也可以通过欣赏获得美的享受,同样也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高度,陶冶情操。
    书法在古代既是实用的又是艺术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毛笔已经被钢笔、铅笔等更便捷的工具所取代。虽然书法已经不再实用,但是书法作为艺术,仍然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伙伴”。现在忙碌的生活节奏,各种压力让人喘不过气。这时不妨坐下来写写字,淡淡的墨香会抚平你烦躁的思绪,让你穿越历史和古人对话,使你心情平和,呼吸慢下来。这也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送孩子、或是自己参加书法培训班的重要因素之一。

    静静地审美
    文昭(本报记者)
    童年时,我的理想是当一名画家。事实上,小学的美术老师也认为我是有天分的。为此,老师一门心思教我学画国画。可惜我用惯了水彩笔、蜡笔,拿毛笔实在画不出像样的线条,老师决定让我学书法,借以掌握真正的国画用笔技法,从此我就踏进了书法之门。
    我是个能静下心来的孩子,学习书法进步很快。小学毕业前,我在无锡市、宜兴市的书法比赛中奖项拿过不少。但升入初中后学业负担加重,由此我远离了频繁的练字。直至中考结束后炎热的一天,我翻箱倒柜突然翻到了遗弃三年之久的宣纸和毛笔。一阵心血来潮,我铺开纸笔临起了《颜真卿勤礼碑》,临到20多字,渐渐体会到“心静自然凉”的妙境,惊喜之余一口气临下200来字。从此以后,每到假期,我有空就练习书法,渐渐养成了习惯。
    如今,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还会抽空临写几笔,或看几页碑帖,这已经成为我的生活习惯之一。我迷醉于书法的美,或端庄秀丽、或俊逸洒脱、或沉稳古朴,同一个字却能借助毛笔凝炼出这么多而美的表达方式,这正是书法的魅力所在。审美需要一种心境。我练书法只求一种心境,在寂静一隅,。我是带着对国学的崇敬和对书法艺术的敬畏去习书的,没有顾影自怜的小资情调作祟,也不掺杂任何功利心,更没要求过自己在书法领域有任何建树。

[ 来源:宜兴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