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书画 > 书画文苑

【 2009年4月18日 】  关闭本窗口


不该“冷落”的陈任旸

西门吹雪

  2007年春节期间,我在镇江曾两次前往西津渡游玩。看到“宜兴陈任杨”在观音洞墙上笔力遒劲、周正端庄的题字,我为自己身为宜兴人而骄傲。但同时,我在查找各方资料以及请教专家未果后又不由纳闷:陈任杨,我同姓的老乡,到底是谁?此后每次去镇江,心里好像总有块石头吊着。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经网友“太湖儿女”指点,我豁然开朗:原来这“陈任杨”就是“陈任旸”!随即,我在百度上输入“陈任旸”三个字,眼前为之一亮。原来陈任旸(约1841年-1911年)字寅谷,号耐叟,清代秀才。为人好学深思,词章、考据、金石、书画都颇精通。清光绪32年(1906年)编辑《懒余吟草 》二卷,著有《送卢忠肃公遗印归祠记》、《孙子十三篇直讲》、《焦山六上人诗》等。

  我们且来看看陈任旸写的漱石山房联:

  伊谁鼓棹来游,云移帆影
  试起开窗凭眺,月卧浮图

  此联对仗工整,动静相宜,从中可看出他深厚的文学造诣。

  陈任旸不但是个著作颇丰的文学家,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水利专家、地理学家。清光绪年间,江南江北水旱灾害频繁,地方当局常委托他经手赈济。他采取以工代赈兴修水利,先后疏浚了九曲河、沙腰河、运河镇江段、金山便民河、谏壁河,并修筑沿江各州县塘闸圩岸,使长江153个沙洲增加良田数十万顷。光绪十八年(1892年),太平天国新城沿江一段坍入江内,船只不能靠岸。他主持疏浚了古荷花塘,又作东、西两坞,并自东坞开了一条河通向甘露港,行船遇风可以入坞避风,大大便利了行船。不但如此,他还主持编辑《京口三山志 》(清同治光绪间)、《焦山续志 》(清光绪31年) ,对镇江方志的整理研究作出了很大贡献。

  就是这样一个文弱秀才,还热衷于公益事业。西津渡原先紧临长江,早在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就留下了“江风白浪起,愁煞渡头人”的诗句。每每风起浪涌,船工和渡客的呼救之声格外惊心动魄。陈任旸自30岁左右起在焦山办理红船救生40年,涓滴归公,得到公众信任。

  这样一位40岁左右乔寓焦山的“镇江名人”,却在家乡宜兴的地方史料中语焉不详,甚至难觅踪迹。难道真应了那句“墙内开花墙外香”吗?

  陈任旸,你书写了一个传奇,你应该在宜兴的历史上留下一笔。

陈任旸镇江西津渡观音洞题字

陈任旸《梅花扇面》

 

[ 来源:宜兴日报2009/4/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