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书画 > 书画文苑

【 2009年3月29日 】  关闭本窗口


    曾赴老山前线参战,曾为文学青年,曾官至副团,转业时却放弃国家安置,选择了自主择业,负债开设民间文化沙龙,乐次不疲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笑阳:开设江南民间文化沙龙

陈  旻

  在富庶发达的苏南地区,开公司或打工挣钱已经成为人们意识形态的主流,左右着绝大部分人的思维和行动。而在无锡宜兴却有着一个“不入流”的人,他放弃了可以进入政府机关为官的机会,倾其所有甚至负债开设了一家名为“八面来风堂”的民间文化沙龙,专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四年下来,这个“八面来风堂”不仅吸引了内地众多书画、陶艺名家,同时还聚集了一批又一批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通民众,成为江南一带著名的文化“景观”。原上海国画院副院长韩天衡认为,“八面来风堂”堪称江南民间艺术研究第一家。
  这个“八面来风堂”的堂主原名叫石晓良,现名笑阳,今年四十三岁。

    酷爱中国传统文化 圆文化梦

  笑阳自认为是个有经历的人。的确,他的个人履历看起来是比较丰富:入伍二十一年,一九八六年随部队赴老山前线参战;曾为文学青年,发表过诗歌、散文;在部队官至副团,转业时放弃了国家安置工作,选择了自主择业。二00二年,贷款一百八十万人民币开设了江南首个民间文化沙龙;独自走遍全国,寻访数百名书画名家,多次举办书画展、文化研讨会、出书等各类文化活动,乐次不疲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笑阳说,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为世界文明之瑰宝。特别是中国画,是直指内心的,只有在灵魂相撞、感情对流时才能深切领会到画的魅力和诱惑。他创办“八面来风堂”,是为了人们在享受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能关注和欣赏到中国文化艺术精粹,以丰厚的传统文化滋养心灵。
  笑阳称,自己实际上是一个酷爱中国传统艺术而且被这种艺术氛围和魅力强烈吸引住的人,他之所以没有去当国家公务员,吃“安稳饭”,而是“自讨苦吃”,负债做这么一件“不挣钱的事”,就是为了圆自己的“文化梦”。

    收藏字画古董 办展弘扬文化

  走进六百平方米的“八面来风堂”,两侧的走廊上挂满了功力深厚、风格各异的中国画,一个近百平方米的展览厅,四周的墙壁上也满是画作,中间的展柜摆设的则是笑阳十余年间所收藏的这一百余把珍贵的明清时期名家制作的古旧紫砂壶和多个古陶罐,这些先人制作的紫砂壶和陶罐,简洁稚拙,气韵古雅。其他各种奇书字画、名家陶艺、古董杂件琳琅满目,散发着独有的文化气息。
  这是一个融中国画与紫砂艺术于一体的风格鲜明的文化沙龙。创立这样的风格,是因为笑阳认为中国书画有传统的民族精神,而宜兴紫砂是世上独一无二的。
  自誉为民间美术观察员的笑阳称,中国人正处于这样一个时代,彷徨、迷茫、焦虑、浮躁……,革命、创新、改造等等这些字眼多年来常常笼罩我们这代人心头,大部分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相对来说相对肤浅,这与经历过“文革”和教育失误有关。新文化运动跟着西方亦步亦趋,“文革”导致的空白虚无,改革开放对西方文化的全面接纳,导致人们整体的生存状态就像一个眼花缭乱、东奔西跑迷失方向的孩子,要想重新寻回传统也不是轻易之事。
  他认为,中国迫切需要文艺复兴,尤其是文化艺术这一民族之根,因不时被贪图金钱、放纵私欲等等这些原恶冲破底线,导致当前文化艺术领域相对肤浅浮躁、急功近利。
    笑阳称,所以,自己愿意放弃一些个人的利益,寻回中国文化的根源,并以文化的魅力唤起更多的国人来热爱本土文化。
   
    文化沙龙汇聚各路“英雄好汉”

  “八面来风堂”因为笑阳的执着和真诚,不仅吸引了内地大量文人名家,同时因为它的草根性,也成为当地普通民众感受、沐浴中国传统文化的****场所。书画、陶艺家们喜欢来这里交流、切磋技艺,天南海北地神聊,寻常百姓们热衷来此地看画、赏陶,享受文化艺术的浸润,他们也更爱听艺术家们高谈阔论。
  内地著名画家朱新建表示,“八面来风堂”广交朋友,漫藏珍宝。在这里结识大江南北画画的、做陶艺的、搞研究的各路英雄好汉。
  书画家杨海宽说,宜兴陶,雅品也,阳羡茶,雅味也,文人画,雅趣也,三雅聚一,或许可略胜古哉。
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张守智认为,八面来风堂生存与发展是一个奇迹。
  继在当地媒体开办《阳羡典藏》专版系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之外,笑阳还创办了“紫砂书画网”,传承中国画、中国陶千年积淀的精华。此外,一年要举办十余次各类文化活动。
  “结果是给别人看的,过程是自己享受的。”性情开朗的笑阳总是那么乐观,面对着屋内满座的高朋,他欣慰。
    “崇尚传统,探讨艺术,引导收藏,力推新人。”笑阳称,他编写、出版的《宜兴陶与文人画》以清新雅致的风格备受众多文人喜爱,他还将遍访内地文化名家,记录和传播名家思想文化精髓,构筑“文化长城”,他的“八面来风堂”要让更多的人享受文化,痴迷古雅,钟情传统。 (原载《大公报》)

 

[ 来源:八面来风堂·紫砂书画网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