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书画 > 书画文苑

【 2009年2月12日 】  关闭本窗口


创新无止境 江山永不老
——记吴冠中先生

阴岭山

    吴冠中,1919年生于江苏宜兴的北渠村。20世纪30年代就读于国立杭州艺专,追随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林风眠、潘天寿学习中西绘画。1946年考取留法公费,毕业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于是毅然回国,到中央美院任教,后又到中央工艺美院任教。他的一生,是不断创新、不断探索的一生,是致力于中西绘画艺术相结合、将中国绘画艺术推向世界的一生,是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他的作品曾在中国美术馆、香港艺术馆、大英博物馆、新加坡国家博物馆、美国底特律博物馆、巴黎塞纽齐博物馆展出。1990年获法国文化部最高文艺勋位,1993年获巴黎市勋章,2002年入选法兰西通讯院士。现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协顾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书画家自身灵魂的净化,直接影响着作品的格调和水平。”吴冠中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净化自身灵魂的人,他卓越的艺术造诣和辉煌的艺术成就正是源于他博大高远的胸怀和纯洁高尚的情感世界。

    应该说,探索创新是吴冠中先生高远胸怀和高尚情感的主旋律。

    吴冠中先生幼年聪明伶俐,思想活跃,显露了极高的艺术天赋。孩提时代,父辈希望他就读师范,将来回乡当个教师。他遵从父辈,小学毕业后真的考取了无锡师范,17岁时又考入了浙江大学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杭州艺专看到许多美术作品,深深地被吸引了。他不顾家人反对,坚持走自己的路,如愿考取了杭州艺专。在那里,他受到当时艺专林风眠校长中西结合的画风影响,决心到西方的油画王国——法国去学习。于是,他自学英语,一年后,于1947年考取了留法公费,踏上了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的求学之路。在那里,他紧扣时代主题,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经纬线上,受到了西方感觉敏锐、创意奇特、形式多样的现代艺术熏陶,实现了人生艺术观的重大飞跃,寻找到了自己艺术的切入点。他探索在油画中植入水墨的基因,又在水墨中融化西方现代的造型观念,将东西方艺术的血液混流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而使他的艺术建立起新的品格,新的趣味,使艺术之美在永恒的变化和创新中闪现灵光,让人得以觉到物体对象带给心灵的触动。

    1950年,吴冠中先生带着历经西方古典、现代艺术反复冲击、涤荡的艺术灵魂,带着艺术寻根的多彩梦想,带着为油画民族化的豪情壮志,从法国留学归来。他顾不上清点行囊,便一头扎进油画民族化的潜心研究之中。他不愿走前人走过的路,不肯嚼前人嚼过的馍,义无反顾地抛弃一切陈规陋习,打破各种艺术法度的束缚,犹如一匹脱缰的野马,任意奔驰在艺术天地,大胆的质疑数十年来指导国内美术创作的“内容决定形式”论,强调美术作品中形式美的独立性,倡导在油画中融入中国意境和民族审美精神,并且身体力行,凭借超人的想象力和浪漫的大手笔,恰到好处地将中西绘画艺术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一流的绘画作品。几十年来,尽管坎坎坷坷,但他艰难跋涉,从未放弃艺术上的追求,始终坚持洋为中用的观点,既不附和时尚,又不墨守成规。到20世纪末,他的油画堪称国内中西结合的典范。他的巨幅水墨作品《黄土高原》,在“2005年中国荣宝斋春季拍卖会”上以1870万人民币成交,这不仅充分说明这幅作品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充分肯定了他的探索创新价值。每当他回忆这几十年的感受时,总是深情地说:“西画只有长在中国的土地上,才能成为中国画坛的大树,如果在国外发展,顶多职能充当外国艺术百花园里的一朵小花。”

    改革开放以来,吴冠中先生多次举办画展,发表多部论文,成为中国美术从僵化的创作模式转向现代绘画艺术的开路先锋,成为中国美术进入开放时代的一面旗帜。他对中国现代艺术所产生的影响以及油画的本土化、中国画的现代化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获得的成就,应该是有目共睹的,他作为中国现代艺术的开拓者也是当之无愧的.

    如今,他已87岁高龄,病缠身,人亦瘦,手渐抖,汗淋漓.但他“生命、生活的激情仍然燃烧……”探索、创新的精神仍不停止。他曾说:“我虽已到老年,但这只是体躯的老,我性格不变,性格不老,还是想搞新东西。”从这只言片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创新的不老之心。2005年1月15日他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书法作品展,一举获得成功。吴冠中先生曾坦然地说:“我是书法外行,也怕引起书法家争议。所以我不叫书法,我把我的作品叫做‘汉字田园’,意思是留下一块自留地,种的是汉字书法。‘汉字田园’里也吸收了一些传统的精华,但我不刻意模仿古人,我从美术构成的角度去寻找书法的美。”寥寥数语,言简意赅,发人深省,与其说是他的书法展,倒不如说是他的创新精神展。

    纵观吴冠中先生的从艺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认识自我、战胜自我的过程,一个无私无畏、超越传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少了流派与门户之争的顾忌,因而多了几分洒脱与自由。也不用为谋生去迎合市场而拘泥于笔墨章法和形式机巧,往往以其超常规的绘画思维和表现手法,无拘无束地尽情挥洒自己对世界的独特感受。这个过程虽然很艰难,但它却从中凸现了吴冠中先生的一种探索创新精神、一种人格魅力、一种博大的胸怀、一种崇高的境界。

    吴冠中先生的高远胸怀和高尚情感还表现在他豁达开朗的性格上.大凡认识,了解吴冠中先生的人,都知道他有鲜明的个性,豁达开朗、心直口快,对人对事物的看法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敢讲真话,不愿讲假话,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从不敷衍塞责、隐讳观点。早在1951年,他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时,因大讲西方美术经典而被调离美院。1979年,在中国美协理事会上,他居然向“政治第一,艺术第二”开火,引发了美术界的一场大讨论。1997年,他发表了“笔墨等于零”的文章,意在说明绘画效果依凭全局笔墨构成,而不能孤立、局部地看待笔墨,提出了笔墨当随时代的观点,结果被一些人断章取义,横加指责。2007年3月,在他88岁高龄时,吴冠中怀着对艺术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的“美协、画院就是一个衙门,养了好多官僚,是一群不下蛋的鸡”,呼吁取消美协、画院,这一下又刺中了少数人的痛处,他们不是正面地去理解一位老艺术家的真情善意,而是无情地攻击……

    然而,吴冠中就是吴冠中,为了艺术,他全然不顾,秉性难移、就是对自己的艺术也十分苛求。众所周知,吴冠中的画作价格是很高的,他的一幅油画《长江万里图》,在2006年北京一个拍卖会上以3795万元成交.但他对自己稍有瑕疵的作品,从不肯轻易出手,而是忍痛销毀。多年来,他先后毁掉500多件作品。他曾在《毀画》一文中写道:“儿媳和小孙陪我整理,他们帮我展开六尺以上的巨幅一同撕裂时,也满怀惋惜之情,但惋惜不得啊!我往往叫媳替我撕,我确乎也有不忍下手的隐痛。”这就是现实中的吴冠中。

    对此,有人认为他怪癖。然而,细细品味他的怪癖个性,感到怪得精彩,怪的可敬。现实中,正是有了这种个性,世界才变得多彩、有味。同样,吴冠中先生正是有了这种个性,才造就了他独特的思维方式、独特的艺术眼光,独特的绘画技艺,独特的艺术效果,独特的艺术成就.水墨巨幅《高梁》,是他根据上世纪70年代下放农村劳动时的写生稿精心创作而成的。他以饱满的深情、浓烈的笔墨,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高梁,升华为民族精神的标志,寓意我们民族是“高高挺立的脊梁”,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缩影。

    浓浓乡情也同样表现了吴冠中先生的胸怀和情感。交谈中,每当人们提起家乡的时候,他都会洋溢出一种深深的眷念之情,有时还饱含热泪。这时候,我们又会看到一个非常注重情感的吴冠中先生。

    他的家在无锡宜兴市城东北20多公里的闸北乡北渠村,他出生时的老屋居然还在.这是一座与涌湖毗邻的小村,老屋旁的小河依然那么清澈;老屋后面的修竹,依然那么茂盛。在这里,吴冠中度过了他的青年时代,他去法国留学后,他的夫人和孩子曾在这里居住过三年.他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记忆犹新,情感深厚。他曾深情地写道:“一道道的河,一排排的江南人家,参差错落是谁家,相似的门窗相似的山墙,即使走错了道路进了别人的家,主人的慈祥犹如远近亲戚之家,这就是我童年时代的故乡……”1992年秋,吴冠中从繁华的北京城回到这怡然清静的小山村,他满怀深情地望着眼前破旧的老屋,看着屋旁小河里嬉戏的麻鸭,听着屋后修竹发出的沙沙声响,激动不已,随口吟道:“稚气未逝离乡去, 白发满头归故国。”是啊,他是吃着宜兴饭,喝着涌湖水长大的.正是在这里,他踌躇满志,走出家门,离开故里,踏上社会,走向世界……

    他坐在小河旁赤裸的草地上,脱去鞋,将脚伸进河水里,尽情地回忆着美好的童年,眼前浮现出一幕幕旧时的影像:他清晰地记得母亲每天到这小河里、淘米、洗菜、洗衣的劳累身影;清晰地记得父亲每天要到小河里挑水饮用、挑水浇油菜、挑水浇麦子的艰难情景。他还记得,在重庆大学任助教时,回家后,发现水缸里没有水,连忙挑起水桶,到小河里去担水。母亲急忙拦住他:“你是大学生啊,怎么还能挑水?”他不顾母亲劝说,坚持把缸里的水挑满……他还记得,母亲去世后,父亲一个人住在这里,他从法国回来后,立即回家接父亲到北京居住,可父亲不习惯城里生活,说什么也不肯走,想不到这一别竟是最后的诀别……

    想着,想着,老人的眼里泛起了泪花,他拿出画板纸,情不自禁地画起来,不一会,一幅《老屋与竹园》便跃然纸上……

    近年来,随着年岁的增长,思乡之情越发强烈,他常常一人独伫窗前,遥思南方,思念那曾经生他养他的地方。1998年,他再次回到故乡,看到家乡的城市变美了,马路变宽了,楼房变高了,乡亲变富了。他为家乡的发展而感到由衷的兴奋,激动地写下了“又见故乡,疑是故乡,确是故乡”、“白发归故里,闻花香”的感受,从中,可以看到吴冠中先生的浓浓乡情。

    吴冠中先生一生为了中国的美术事业,创新无止境,江山永不老。他是故乡的自豪,也是故乡的骄傲。

    [作者简介]  阴岭山,曾任无锡市滨湖区政协副主席,无锡马山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副主任,在工作之余先后写作并出版了散文集、小说集、杂文集等近10本书,是位名副其实的“业余作家”。

 

[ 来源:宜兴市文联《艺界》2008冬之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