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书画 > 书画文苑

【 2005年11月24日 】  关闭本窗口


《名人笔下的宜兴》诞生始末

徐沭明

    这是一部呕心沥血之作,历时18个月,寒来暑往,穿越时空,跨洋越海,寻珍访宝。
  这是寄托每个宜兴人情怀的梦想之作、宏大之作。因社会各界之倾力支持,散落于文史长河中的颗颗明珠,终于串成璀璨文集。
  这就是《名人笔下的宜兴》。她虽于昨日首发,却足以产生震撼性的冲击波———一股热爱宜兴文化,重新探寻宜兴文化之根的冲击波。
  为什么,这本书会引起这样多的震撼?凡是看过这本书的人,对于这个问题都会有无法言传的诠释。可是,这部大型文集是如何诞生的,却鲜为人知。

大海捞针般寻觅历史遗珍

  一种使命感,激发着该书的主编徐风先生及市文联《名人笔下的宜兴》编辑室的每一个工作人员,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寻找历史遗珍。千百度寻觅,仿佛在寻找茫茫人海中的知己。千呼万唤中,在几乎要擦肩而过时,他们终于相遇———这就是全集编撰历程中的寻找之苦,知遇之乐。
  为了寻找线索,他们把20年的《宜兴报》合订本翻了出来,沙发上、地上,堆得到处都是。旧报纸已经发黄发脆,每翻一页,都是小心翼翼。有时翻了几本合订本都一无所获,有时一本合订本上竟能发现几条名人到宜兴的报道———特别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名人到宜兴的惟一记录载体就是报纸。
   最难找的名人散文当属郭沫若的《到宜兴去》。听别人说起这一线索后,编辑徐建亚赶到北京,周培源外甥邱东江先生亲自陪同着在国家图书馆寻找,可是连翻了两种版本的《郭沫若全集》后均未发现该文。接着他又到苏州图书馆等处寻访。最终,在无锡市图书馆收藏的1952年版的《郭沫若全集》上发现了它!建亚几乎是万分激动地从无锡打电话来报告这个“喜讯”。
  类似的经历数不胜数。去年,徐风到北京拜访王蒙先生,其间受朋友所托购买余光中的诗集。余光中的诗集种类很多,在书店挑选时,突然诗作《宜兴茶壶》跳入他的眼帘!这是余光中当年与作家柯灵相约香港,柯灵一时无法赴约,托人将一把宜兴紫砂壶送给他,于是余光中成此诗作。有此意外收获,徐风激动难言,同行的编辑蔡立武先生说:“你的心太诚了,老天也想帮助你。”
  得知上海博物馆收藏有文征明之子、明代大画家文嘉描绘宜兴的作品《东溪泛月》,他们联系上海博物馆,但根本不允许拍照,即使破例可以拍照也要支付每张数千元的费用。经市政府出面,终于令博物馆破例同意以非常低廉的收费拍摄反转片,更为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对方主动提供12幅与宜兴有关的名画。博物馆方面说:宜兴要完成这一浩大的文化工程实在难能可贵,令人感动。

拭去历史之尘还原“遗珠”本色

  从古到今的文人墨客描绘宜兴的作品繁如星辰,不可胜数,可是一直以来,宜兴人对此却知之甚少。最初见到这本文集的宜兴人为之震惊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其中有大量的作品为首次披露,有的虽为世人熟知,于宜兴人而言却是“对面相逢不相识”,并未发现这些作品其实是与宜兴渊源深厚。文集的全体编撰人员本着科学的精神,去发现、求证、整理、还原,为作品寻找到了地理、人文之根。
  《名人笔下的宜兴》中最早的作品,是东晋民族英雄、阳羡第一人物周处的《阳羡风土记》。这是编辑人员在苦心搜寻中,由蒋云龙先生提供的一本残缺不全,没有封面的线装本里找到的。这篇文章是毛笔手书,并无标点。在初步整理后,他们请南师大的古文学专家圈点,世人得以首次领略武将周处的过人文采。
  古代书画中最珍贵的是仇英的《玉洞仙源图》重彩细笔山水写生长卷。当时研究这张画的权威们一致认为仇英画的是想象中的仙境。编辑人员发现它极像玉女山庄,特请南京博物院的知名专家反复考证,确是明代玉女山庄的真实布局。以后这张传世古画就应该重新给起个响亮的带家乡名胜的名字———“玉女潭仙源图”了。
  而历代一些流失在民间、几近湮没的名家作品,在本书收集中也进入了视野:如郑板桥题写紫砂壶的诗作,就是在一把老茶壶上找到的,而蔡元培写紫砂的诗作,是在一只残缺的老花盆上发现的,这些作品,都是首次披露。

凝聚无数人对宜兴的热爱

  这部文集太厚重,这不仅仅指其体量之宏大、价值之珍贵。其厚重更在于,她凝聚了海内外华人对宜兴的热爱,是这份热爱帮助宜兴完成这一浩大的文化精品工程。在这本书的编辑过程中,始终得到了市委、市府的鼎力支持,宜兴紫砂文化研究会和精陶集团给予了大力协助。市文化局、档案局、旅游局等部门单位、以及各著名博物馆、许多有识之士提供了真诚帮助。
  许多与宜兴感情深厚的社会贤达、书画大家,给予了极大的帮助。近代书画中最珍贵的是齐白石先生画宜兴东西氿的真迹。编辑人员通过徐悲鸿先生夫人廖静文和徐庆平教授的帮助,找到了这张已经无法拍到原作的弥足珍贵的老照片。齐白石是徐悲鸿生死与共的老朋友,他俩又是中国艺坛的两座高峰,如今他们描绘宜兴的作品同在一部书里,具有特殊的意义。
  为了体现当代宜兴的崭新风貌,2004年10月,宜兴邀请了以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为团长的作家采风团一行16人体验古老紫砂,感受阳羡文化;以激情之笔,为宜兴留下了一批散文精品。其中,著名老作家玛拉沁夫奉献了书法力作;著名中青年作家范小青、叶兆言、储福金、熊召政、陈世旭等,从各个侧面抒写了当今宜兴的山水胜景和风土人情。 
  画集中年龄****的画家是100岁的广西美协名誉主席、名闻海内外的水彩大师阳太阳先生。他在听到悲鸿故里要出这本书时,欣然写下了“悲鸿故里,人杰地灵”八个字以贺。他是本书征集到的最年长的艺术大家。
  历史上的千古书圣王羲之,旷古奇才赵孟頫,写意花鸟画之顶峰陈淳、一代大师张大千,宝岛画坛领袖之黄君壁;诗书印画四绝的海派大师吴昌硕;伟大的艺术家、教育家徐悲鸿;近代书画艺术崇山峻岭中的奇峰黄宾虹、齐白石、李可染、陆俨少等都画过宜兴,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他们的作品全部被收录进书中。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在编辑此书时,发现收藏如此丰富,竟主动将出版社珍藏的名人佳作拍成照片提供给我们,并帮助联系天津博物馆,提供藏品照片。
  最难找的画当属散落到宝岛台湾的丹青了。古人说:“一夜乡心五处同”。台湾宜兴同乡会得知家乡出此文集,激动不已,奔走相告,不到2个月,他们收集了十几幅描绘宜兴的名人书画供挑选。而清代大画家石涛上人的巨幅画卷《张公洞记游》,则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深闺”里。海峡两岸的宜兴人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合作。他们多方联系,终于取得了该画的反转照片。宜兴籍一代宗师吴大羽的油画《回乡》也在台湾,此次也被一并收集进来。

点睛之笔提升文集品位

  这本书刚刚进入眼帘,读者就会被先声夺人的大家气势所折服———封面是吴冠中的作品;书名题字是当代大书法家沈鹏、扉页是晚清大书画家吴昌硕的手书;著名作家王蒙先生撰写了精彩的序言。如此完美的结合,足以彰显此书不同凡响的文化品位。这也是宜兴的魅力、艺术的力量吸引艺术大家们为文集留下点睛之笔。这真是宜兴的骄傲!
  每天清晨,当金色的阳光沐浴着蛟桥时,美丽而古老的小城又开始了她新的一天的传奇……这是吴冠中1960年创作的一幅“故乡之晨”油画。如今它被珍藏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此前编辑人员讨论封面时,为它设定了三个“指标”:作者必须是文学、书画双绝,才足以代表文集收录之特色;作者还必须是健在的、宜兴籍艺术泰斗;作品画面须有蛟桥,因为蛟桥是古代宜兴的象征。于是,封面作品非“故乡之晨”莫属。当代著名作家,在海内外享有崇高声誉的王蒙先生,在百忙中应邀为本书写序。当他看过刚出版的《名人笔下的宜兴》时,谦逊而幽默地说:“这本书非常好,除了我的序写得稍微差些外,其他都很  不久的将来,《名人笔下的宜兴》一书中的许多画卷,将会出现在新落成的中国紫砂博物馆里。这是该书编委会主任王俊华透露的。“我们要把这些艺术珍品重现在紫砂上,从而更多地结交天下知己。”
  是呵,太多的人为这本书伸出了援助之手,书上虽然没有他们的名字,但是宜兴会感谢他们。 

[ 来源:《宜兴日报》2005/1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