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书画 > 书画快讯

【 2017年4月1日 】  关闭本窗口


展  讯

书 境
著名书法家张良勋作品展
暨荆溪十咏书法作品捐赠仪式

主办:宜兴市文广新局
承办:宜兴市美术馆
鸣谢:宜兴市文联 宜兴市书协 宜兴市美协

开幕时间:2017年3月31日上午10:00
展览时间:2017年3月31日—4月10日  展览地点:宜兴市美术馆

————————————————————

 

张良勋

  先秦古郡符离人氏,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创始人之一,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继赖少其、李百忍之后安徽省第三届书协主席,安徽省文史馆馆员,是当代安徽书坛的旗帜性人物,是中国书坛有影响的实力派书法名家。举办近40次书法个人展览, 2014年初,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和安徽省书画院联合主办的《除旧布新——张良勋书法字稿展》在合肥展览,首次披露张良勋先生多年积累的创作手稿160幅,让人感怀一位老艺术家的人生精神,谦逊与自省,游目骋怀至老桂古香。其作品被《人民日报》、《文化报》、《书法报》、《书法导报》、《美术报》、《中国书画报》、《中国书法》、《书法》、《收藏》、《荣宝斋》等众多专业主流媒体刊登报道;安徽美术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等全国多家出版社出版;作品还被近百家艺术机构和博物馆收藏,或刻入多处名胜碑林。多次特邀担任全国书法展(赛)的评委。2015年初,安徽省博物院永久收藏其书法作品50件。
  张良勋的书法作品被日本评论家远藤光一誉为“具有明代文征明典雅蕴籍的气格”。他的书法,仁厚刚健中透露出乐观豁达,弥漫清逸之气却又不失亲切。取乎法度,深味正清二气。

————————————————————

  3月31日上午,“书境——著名书法家张良勋作品展暨荆溪十咏书法作品捐赠仪式”在市美术馆隆重举行。原江苏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王慧芬,无锡江南书画院院长周苏春,我市副市长储红飙,市文广新局局长许夕华,市文联主席魏敏,江苏省文史馆馆员、著名书法家储云出席活动。
  著名书法家张良勋,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主席,现为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是当代安徽书坛的旗帜性人物,中国书坛有影响的实力派书法名家。他曾三次来宜兴举办书法作品展览,深为宜兴书法界和广大书法爱好者所熟悉和敬重。此次在市美术馆新馆落成后,他再次来宜兴举办展览,并将精心创作的荆溪十咏书法作品捐赠给宜兴市美术馆,为宜兴的艺术殿堂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在专为此次展览所作的短文中表达了他对宜兴的缘份和情感:“所以此次给宜兴美术馆捐赠荆溪十咏书法作品,实为多年累积的机缘所致,宜兴是个好地方,著名的书画之乡,文化名人辈出,自然文化氛围甚是浓厚。我与宜兴结缘已久,近年来更是多次受邀在宜兴展览交流,情感日增。我很愿意也很开心为自己的这一批作品找到如此人文荟萃风景秀丽的地方作为归宿。我想这不是偶然的,是必然的。”此次共展出张良勋先生近年新作50余件,含真草篆隶各式书体,展现了他率真直朴、自然天成的一贯书风。

张良勋夫妇在开幕式上

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杭科军主持仪式

市美术馆馆长刘明致欢迎辞

著名书法家张良勋讲话

张良勋向市美术馆捐赠作品

市美术馆向张良勋颁发收藏证书

副市长储红飙讲话

王慧芬、张良勋、储红飙、许夕华、魏敏、储云共同启动展览开幕

展览现场

部分展出作品

张良勋接受媒体采访

————————————————————

真是小事

张良勋

  我是一个书法家,其实我更愿意说我自己是一个书家。如果非要加上法字,我会觉得我时常逍遥法外。
  书写是我的生活,书写也改变了我的生活,不可否认书写让我有了声名。书写是我的生活,但不是全部的生活,早年亦曾为编辑,文学有相当根基,偶为辞章,颇多妙句,后来也曾作画,大写意亦有神来之笔,如此种种,都影响着我的书写,从有法到无法,我认识是一种自然。不仅文学诗词绘画能影响我的书写,时代变化之快,时代在变我也在变我的书写自然而然也随之变,变在微妙之中,叙说其究竟却非常之难。我觉得我算是一个有理想的书家,几十年如一日追求着我的挚爱,我就是要书写,卖钱也好,赠人也好,展览也好,如此种种,反正我在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初心不忘。现已过古稀之年,我并不刻意去追求所谓的衰年变法,非但如此我更愿意坚持投入感情的书写,自由自在的表达方式,但是时空变化,书写之变化却在情理之中,如今书写,显然逍遥法外,却得奇趣,很有意思,我很喜欢我现在的书写感觉,所得作品十分可观。
  我坚持认为,我是一个书家,所以此次宜兴美术馆捐赠荆溪十咏书法作品,实为多年累积的机缘所致,宜兴是个好地方,著名的书画之乡,文化名人辈出,自然文化氛围甚是浓厚。我与宜兴结缘已久,近年来更是多次受邀在宜兴展览交流,情感日增。我很愿意也很开心为自己的这一批作品找到如此人文荟萃风景秀丽的地方作为归宿。我想这不是偶然的,是必然的。
  作为书家,拿出一些作品这是小事,真是小事。为用心书写的作品,找到一个好的归宿的才是大事,可喜也。
  并予宜兴各界朋友以及为展览推广诸事操劳的美术馆各位领导同仁谢意!

2017/3良勋手书于淝上

————————————————————

十 里 桃 花
张良勋捐赠荆溪十咏纪念册·序

刘明

  宜兴,古称“荆邑”、“阳羡”,位于江苏南部,太湖西岸,东南临浙江长兴,西南界安徽广德。 宜兴素有“陶的古都,洞的世界,茶的绿洲,竹的海洋”之称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宜兴留下“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的诗句。宜兴历史悠久,气候宜人,风景秀美,人文荟萃,举世闻名的书画之乡。
  宜兴美术馆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落成并开馆,作为宜兴标志性文化工程宜兴市美术馆新馆于去年金秋落成并盛大开馆。宜兴市美术馆是文化交流展示、传承传播的重要载体,将进一步助力宜兴文化繁荣发展与软实力的提升,同时致力于为全国美术界提供良好的展示空间与优秀的传播平台。我们不但致力于展览展示传播传承,更多维促进美术馆的建设发展,我们这里珍存近现代优秀艺术家作品,更着力吸纳当代优秀艺术家精品力作。世界任何一家美术馆博物馆无疑其藏品决定了其业界地位,吸收当代优秀作品也是每一个艺术馆博物馆的必然使命。
  我馆再次邀请到著名书法家、原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张良勋先生来我市举办书法展。张良勋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书法家,在国内有相当影响力,张先生也多次来到宜兴交流采风。我与先生相交已久,深知先生为人为艺,其一生探索书法之道,勤恳有加。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便在书坛名声鹊起,其书雄浑厚朴,古意新蕴,是安徽省继赖少其先生之后旗帜性人物。近几年来宜兴多次,每次交流颇多,获益匪浅。先生盛名却和蔼可亲,谈吐率真甚至可以说可爱,即便不谈书法,也会妙语连珠,偶有惊人之语,可令四座捧腹。先生自己也会开怀大笑,虽年届古稀,笑起来亦如儿童,如此艺术家如此真实,实可敬也。张先生真实、坦诚,更跟得上时代,在近来筹备展览的交流中,我曾戏言“美术馆收藏张先生作品,定会珍存三生三世”。令人意想不到的先生却随口:“那到时还有没有十里桃花”。“宜兴有竹海也有桃林,在展览的时节刚好桃花盛开,不用三生三世,宜兴用十里桃花来迎你”。 “那到时就万家酒店啜饮几杯吧”。“哈哈……”
  此次将展示张良勋先生新近作品,数十幅,情感统一风格迥异,客观可赏,是佳品。于此同时, 先生将荆溪十咏数幅力作捐赠予敝馆,展览开幕式暨捐赠仪式将于三月下旬正式举行,诚邀各界朋友、艺界同道参与见证并观展。
  并感谢张良勋先生慷慨捐赠!
  展览作品与捐赠作品,我馆将采取新颖美观的记事手册形式刊印成捐赠纪念册分赠嘉宾惠友,我谨代表宜兴市美术馆略陈数语。
  是为序。

  (刘明: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副会长,宜兴市美术馆馆长,宜兴徐悲鸿纪念馆馆长)

————————————————————

自然奇节士 落墨见高襟
——张良勋书法赏评

吴雪

  张良勋先生是安徽书法的开拓者。作为第三届安徽书协主席,他始终没有停止艺术探索的脚步。近年来,他先后在安徽江苏等地举办了十多次个展,特别是他与张学群先生举办的“知白守黑”联展,以其独特的构思和高超的技艺赢得了书坛的广泛关注和好评。近期,他和张学群先生还将把他们的精品佳作捐赠给安徽博物馆,可以说是安徽文化界的一件盛举,体现了一位老艺术家的家乡情怀和艺术境界,可贺可敬。
  张良勋先生从艺五十余载,经历了传承、拓展、回归三个转变。而每一次转变,都达到一个新的境界。从此次捐赠的作品来看,我以为,张良勋先生的书法艺术有三重境界。一是朔古求法,直追魏晋。古人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良勋先生深谙其三昧,上朔秦汉,下研晋唐,于宋四家精摩细研,近取祝枝山、赵之谦、何绍基、金冬心诸家之长,化古为己,熔古铸今。特别是他浸淫金文、汉碑、章草、唐楷数十年之后,他仍坚持以晋取法,中正平和,宽博雍容,抒发君子情怀,彰显魏晋风度。正可谓“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在当今书坛别开生面,独树一帜,难能可贵。二是精益求精,近乎于道。书法之道在于技,技不如人,道何载乎?良勋先生对书之技可以说是一丝不苟、孜孜以求,反复揣摩,往往为写好一个字要写上近百遍,真可谓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古人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在良勋先生看来,书法的奥妙就体现在一笔一划、一点一捺之间。如果一个书家对古人的笔法字法不能熟练掌握、运用自如,那就谈不上抒情达意、翰墨抒怀了。王羲之《兰亭序》可以写出二十一个不一样的“之”字,说明其书法的技艺已出神入化,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我们后人对待书法要有虔诚、敬畏之心,不可随意、轻率,更不能草草应酬。应当刻苦训练,精益求精。所以,看良勋先生的作品,不论大小,件件认真,从不应付。实际上,我们从良勋先生的作品的点划背后看到是功夫,看到的是思想。书能载道,技近乎于道,书家只有技艺超群,方可修成正果。三是率真直朴,大象无形。张良勋先生的作品始终有一种自然天成之妙。尤其是近年来的作品,字字珠玑,通篇透露出天真烂漫之感。不做作,不雕琢,自然,大气,率真,直朴。道法自然,朴实无华,应当是书法的最高境界。王文治有诗云,“坡翁奇奇本超伦,挥洒纵横欲绝尘。直到晚年师北海,更于平淡见天真。”良勋先生早年书画并行,他的画还入选过全国展,后来他心无旁鹜,一心于书法。他写过米南宫、祝枝山,也写过赵之谦、金冬心,但他最后还是归于王羲之,执着于兰亭。虽形态各异,其风骨仍在魏晋。大言稀声,大象无形。我们从良勋先生书法的简朴中,看到的是他的真情、真趣、真心。
  “不抱云山骨,那得金石心。自然奇节士,落墨见高襟。”用扬州八怪高凤翰这首诗来评价张良勋先生的书法和人品再恰当不过了。张良勋先生为人坦坦荡荡,真诚宽厚;为艺古拙自然,风神高迈。他的作品呈现给人们的不仅仅是艺术,而是弥漫在字里行间里的气度和精神。这也是张良勋先生书法的动人之处。他用生命书写作品,用书法体现人生。此次把自己几十幅精品力作捐赠给省博物馆,进一步体现了一位艺术家的大爱和担当。拳拳赤诚,感人至深。我们真诚祝愿张良勋先生青春永驻,艺术长青,不断给我们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传世精佳作,让中华民族瑰宝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光照千秋。

  (吴雪:安徽省文联书记处书记、主席,中国书协理事,安徽省书协常务副主席)

————————————————————

他是某种传奇

马丽春

  一个院子里住着,他是某种传奇,应该是我膜拜的人物吧,我总是遥遥地观望着他,在有些场合,他会出现。一堆人簇拥着,所有的镜头都面对着他。他在某个坛,曾经是个号令三军的坛主。如今,坛主身份已然卸下,他也早已回归书斋,“得安闲心自足”,素朴得连个手机都不必拥有,可江湖上,他的传奇仍在。
  我认得他,他不认得我。我从没想到会在蛇年的旧历年底,和他有一个下午的深度交流,而且聊得那么投入,他的观点我频频点赞,而我的认知也印证着他的全部观点。他先观我带去的3米小手卷,看我青涩天真的字和画,长卷的引子我写有“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他低头细细看过,赞扬说,这字有弘一的味道呢,画也不错,有高古气息。我一颗心自此大定。
  23岁时,他的两幅版画入选全国美展。这个声誉简直大得吓人。现在的艺术家,有着这样历史的人不多见吧?至少我没听说过。
  在版画界取得不俗成绩后,他在三十岁出头时,又做了一次出乎意料的选择——写起了毛笔字。本意写字是为画画服务的,他原本学的便是中国画,他的老师有著名的花鸟画家孔小瑜、书画家童雪鸿。这都是当年皖地画坛上名声响亮的人物呢。一支笔不说横扫千钧,却也是百变神技。像孔小瑜,那是什么样的人物啊,死后虽以花鸟名,可在学生眼中,他何止只擅花鸟呢。二十岁出头时他就和张大千在一起画过画了。他口里的大千是个天纵英才,五百年来一大千,没什么画能难住他的。而我此前刚刚读过台版新书《张大千的后半生》,我们这一个下午,光谈大千便很有些慨叹了。此时手中的烟火明灭着,宽大的书屋里颇有些寂静在,下午的阳光透着窗帘晃了进来,照着他挂着的各类字上。桌上跳跃着他的爱猫,时不时地过来捣蛋一下。他打它一下,它便窜开。他说孔老师口里的大千,我说台版书里的大千。各种大千,在余晖中彼此交错着。时光,静静地流淌过去。可惜,童老师这么一个大才子,他的书法课老师,书画印都好,好得不得了,文革中却跳楼自杀了。一声喟叹。
  当年两幅版画入选全国美展,各大小报纸都报道,新民晚报还发了评介他作品的文字。在上海展出时,他记得当时华东局有个领导,名叫魏文伯,还叫他站起来,让大家看一下。当时入展作者,最年老的88岁,最年轻的有两个,一个是山东姑娘,24.5岁;另一个便是他了,时年23.5岁。那时真风光啊。说得上一鸣惊人。后来人民日报也发了他的作品。此后,这两幅版画,一张名《丰收时节》,一张叫《公社姐妹》,还一次次出国巡展。每出国一次,便通知他寄作品,每寄一幅作品,给5元钱。他就用这些稿费给自己添置了红灯牌收音机,的确良衣服,丝绸被面。那时算得上奢侈品啊,他靠着这两幅版画,让小日子过得风生水起,好不自在。
  我问他那两张版画可还在?他说早毁了。一张是枣木刻的。一张是梨木刻的。用了几年后就开裂了,那就扔了呗。没带到合肥来。
  他后来供职的单位是安徽日报。我现在所在的东家。文革后他被调过来当美编。老单位不肯放,那也没办法。做美编他要设计报头和栏目,有时还要动手写字。幸亏小时候练过字,父亲是中国字的爱好者,写得一手好字。领导见他写的字不错,便表扬他,于是他就埋头写起字来了。反正报社有的是废报纸。当时他所在的美摄部里有两位同事,郑若泉和龚艺岚,他们都是画中国画的,日后都很有名气,他便想他干脆写字算了,反正练好字也是为画画服务嘛。书画同源。没想到这一选择,让他最终成为一位著名书家。而画坛上从此息了影。
  一个23岁便有两幅作品同时入选全国美展的人,从此后真的息影画坛,我现在写起来,也不能不为之抱憾——这么好的绘画功底就此放弃,一个大画家就此消失。然而人生没有回头路。他引用古人的一句话来自我解嘲,“一技之成,知行两尽”。他初始动机是想提高写字的功力,最后效力于绘画,没想到,他爬上了一座山峰,前头又有一座山峰矗立在那里,那就继续爬吧——就这样,他不停地爬啊爬,很多朋友劝他不必再写字了,说你字够可以了,得回来画画了,他说我只是在爬山呢。他现在还在爬山。此时合肥的久留米美术馆还在展览着他的字稿。
  什么叫字稿呢?有编辑见消息后便问我,说什么意思啊,编辑们都不懂。我当时的解答也是错误的,后来看他自己的解释,原来是指他平时书法创作时的底稿。他在书法创作时有个习惯,喜欢先起个小稿,有了得意的底稿后,再写起字来才底气十足。原来如此。一般人是不会把字稿拿出来展览的吧,这种展览,他自己有个形象的比喻,“驼背圈腿不怕丑,扒光衣服给人看”——可一个书家,敢把底稿拿出来给人观瞻,那又是何等的自信啊。我去参观他的字稿时,简直有惊呆的感觉。他的字拙朴中有灵动之秀,恰恰是学人字和书人字中难得一见的字体。写字者的趣味和审美昭然若揭。我喜欢这样一种字体,能真正传达中国文化中的典雅、高古、中正乃至平和的那种气息。现在书人字满天飞,很多字模样差不多,独独缺的便是这一脉典雅、高古和中正。朴拙与天真乃中国书法之至美之味也,能写出朴拙天真意趣的,已少之又少。这里最需要的恰恰是书者的文化审美,而不仅仅是笔下功夫。
  读者看到这里,应该知道我写的是何许人了吧。他就是张良勋。安徽书坛的前坛主。第三届省书协主席。现在的名誉主席。
  一个画家半路跻身到书家队伍来,要有出息怕也是不容易的吧?还是1974年,他转身练字后不久,便感觉到自己的字“5年内可以打到日本去”。果不其然。很快上海书画出版社搞了个中国职工书法大赛,他的作品就获了个三等奖。1979年,中国对外文委,为了庆祝中日缔结友好条约十周年举办中国书法赴日巡展,安徽有三个人的作品被选上,其中一个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刘子善,一个便是张良勋,再一个是后来调往南京的闵祥德。那次赴日巡展,总共有作品100件,其中明代20件,清代20件,当代60件。安徽便有3件作品入展,也算是大大的喜事了。事后日本有个书论家在《朝日新闻》上发表评述文章,文中还提到了张良勋这件作品,他的文字大意是,“张良勋的书法条幅具有文征明风格的典雅气息”。张良勋是事后看美协简报才知道的。
  1980年,********届书展在沈阳举行。就是那次会上成立中国书协的。那次来了几位国内一流的老书法家,现场点评作品。张良勋出席。他说起那个展览,用了不少的语言。他说那个时候评作品,所有的作品都得挂出来,几位老先生逐张看过,当场提出看法,行还是不行。沈鹏是事后去看了这次展览的。过了4年,他到安徽来出差,住在江淮饭店,张良勋去看望他。见面后沈鹏问,“你那幅字是怎么写的?内容好,趣味也好,我印象深。”张良勋说,我是将纸团起来揉皱再展平后写出来的,写废了25张纸才写出那幅字。沈鹏听了哈哈大笑,说他还有写40张纸才出一幅字的时候呢。
  这次沈张合肥见面后不久,沈鹏便在《中国书画》封三上推出一幅张良勋作品。三十多年后张良勋印象还非常深刻,说他的字是和马叙伦、商承祚这几位大名人一起发出来的。真是一种殊荣,让他特别高兴。
  1992年张良勋有一个机会,率安徽书法团到日本交流展出,他在交流时说了这么一个观点,他说写字最后玩的不是笔底下的字,而是头脑。话刚落下,一位日本同道站了起来,对他的观点表示了强烈的赞赏之意。这话我在那个下午听起来,也端的是五味杂陈,共鸣强烈。此前我刚看完旅美学者白谦慎的《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看了他写的《傅山的世界》,明末清初的文化大家书法巨匠傅山评点中国书法,笔墨中必须有高古情怀,有奇奥之风,有天真气息,说的不就是笔墨的意趣吗?而意趣之所在,无非也是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文化审美的最终呈现吧。我们现在说鲁迅是杂文大家,而迅翁恰恰是笔墨意趣玩得最出神入化之高手啊。
  这一个下午我们说鲁迅,居然惊喜地发现,彼此都是迅翁的资深粉丝。说到出世与入世,我们都一样地行走于出世与入世之间,做着自己喜欢的事。说到我日日早起的临帖,那是多么的享受,先生说那也是他最惬意的时候,临帖时宛如和古人促膝谈心,那是怎样一个美妙啊。
  他说他喜欢与古为徒,和古人接轨。有书家一辈子只写兰亭序,而他呢,愿意一辈子在书山里爬行。

  (马丽春:知名作家、资深媒体人)

————————————————————

[ 周 ]